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新质迸发”助“高位攀登” ——“创新之城”经济高质量发展观察
【/h/]面对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和复杂的经济周期,深圳今年走出了“高攀”的上升曲线。记者走访“创新之城”发现,新的优质生产力加速孵化,高水平开放持续扩大,经济热度持续升温,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展现出勃勃生机。
【/h/]迈向新的方向和未来,新的优质生产力动能正在生成。
【/h/]在深圳南山的人才公园,游客可以欣赏美丽的风景,还可以体验用六翼无人机送外卖空。
【/h/]低空经济是深圳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缩影。到2023年底,深圳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将超过1500家。今年3月末,深圳低空经济和空工业贷款较年初增长超30%。
【/h/]2月5日,凤仪无人机带着海鲜从大鹏新区飞往龙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毛摄
【/h/]数据显示,深圳一季度GDP达8314.98亿元,同比增长6.4%,实现了发展“开门红”。
【/h/]3月下旬,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下线第7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汽车品牌。深圳不仅要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城”,还要建设“超充城”。
【/h/]一杯咖啡,充满电。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宣布,深圳已建成362座超级充电站,初步构建了全市超级充电服务网络,大大改善了充电体验。
【/h/]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题中之义。深圳出台意见培育发展“20+8”产业集群,发展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性布局8大未来产业。数据显示,1-2月深圳新注册“20+8”企业10456家,同比增速31.69%。
【/h/]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发展处处长欧阳仁堂表示,深圳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作为加快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提升,目前已超过40%,成为深圳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h/]外贸外资相结合,扩大高水平开放。
【/h/]从“三补”到“模仿创新”,再到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深圳的出口转型之路折射出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业链中的攀升。
【/h/]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深汕比亚迪汽车产业园生产的汽车可以“港内直装”,新车可以直接运往附近的小莫港,无需装车集中托运。
【/h/]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外贸势头充足。一季度深圳进出口1.02万亿元,10年来同期首次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28.8%。
【/h/]推进产供销一体化,创新和促进市场采购贸易,优化外贸融资服务...在多位专家看来,近年来深圳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规模、稳外贸份额、稳外贸增长的措施,不断夯实了外贸基本盘。
【/h/]重量级外资继续“加仓”。位于龙华的这家开店会员连锁超市消费者络绎不绝。深圳市中国大陆区区长张淑云表示,深圳市场潜力无限,深圳将抓住更多机遇,进行更多产业布局。
【/h/]1月12日,深圳店外排起了长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h/]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深圳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121家,同比增长29.8%,占全国的15.7%。
【/h/]深圳市商务局局长张孟非表示,一批重大项目现场签约,彰显了深圳营商环境的优势,也彰显了全球投资者对深圳未来发展的信心。
【/h/]人间烟火最舒缓,加速高质量发展。
【/h/]修指甲、按摩、牙齿护理...随着“大湾区效应”的不断显现,许多香港居民成为了“深港通”。深港“双向奔赴”,消费持续升温。
【/h/]DTZ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深圳21个重点监测商圈的客流量和营业额分别增长20.9%和22.3%。
【/h/]新产品使消费更加激烈。4月中旬,华为最新系列手机上市,一分钟左右售罄。第一季度,华为总部所在地龙岗区的经济增长了10.5%。
【/h/]“新深圳人”让经济更有活力。统计公报显示,到2023年底,深圳常住人口1779.01万人,较去年底增加12.83万人,位居一线城市前列,体现了深圳的发展势头和未来潜力。
【/h/]深圳多位干部表示,经济中心要勇于和善于“带路”,要有在复杂环境和周期中“逆势攀升”的坚定信念和果断举措,“只有不给自己留后路,才能在困难中找到出路”。在“特区精神”的指引下,南海正在不断书写新的“春天的故事”。(记者陈凯星、王攀、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