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击“去风险” 链博会让全球企业携手成链
11月28日,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在北京开幕。在中国,与会的515家中外企业共同发出加强合作、拒绝“解耦断链”的号召,用实际行动表明“很难创造出与中国“解耦”并能取得商业成果的供应链”,释放出希望“构建、推动、共享具有韧性、敏捷性、可持续性的供应链新生态”的强烈信号。
连锁博览会回击西方“去风险”战略
首届连锁博览会以“链接世界,共创未来”为主题,旨在促进上中下游融合、大中小企业融合、产学研合作、中外企业互动。为期5天的展会吸引了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515家中外企业和机构,展示各链条中下游关键环节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其中,来自国外的参展商占26%,来自美国和欧洲的企业占国外参展商总数的36%,包括特斯拉、亚马逊、霍尼韦尔、英特尔等美国顶级公司。路透社评论称,中国在进博会上反击西方的“去风险”策略。
“相比其他展会,链博会更注重供应链中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大家在供应链中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找到最合适的合作伙伴,实现共同发展。”霍尼韦尔中国区总裁俞峰在接受中青报·Zhongqing.com记者采访时表示,链博会让全球企业携手形成链条,帮助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的不同环节进行合作,抓住市场机会、投资机会和成长机会。霍尼韦尔在本次链博会上全面展出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技术和应用实践,希望借助这一新平台推动高水平开放,构建、推广和共享具有弹性、敏捷性和可持续性的供应链新生态。
在本届链博会上,美国医疗科技公司GE Medical首次以生产链、供应链、海外营销链为主线参展,并与19家核心供应商合作伙伴发布合作宣言,将积极推动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智造升级,为双链融合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GE医疗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义豪表示,中国举办首届连锁博览会,展现了一个大国在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顺畅方面的作用。这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新格局的交流合作平台,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窗口。GE医疗将借助这一平台,构建国产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的“共赢链”,以“无界创新”链接世界,以“合作共赢”创造美好未来。
“很高兴参加首届连锁博览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卖家通过亚马逊的海外网站拓展国际业务。”亚马逊中国副总裁、亚马逊全球物流中国区负责人张辉表示,亚马逊全球物流将持续创新,通过持续升级的可视化供应链管理流程、持续深入的本地化支持、灵活多样的跨境物流服务等战略重点,全力为中国卖家的跨境物流之旅保驾护航,帮助中国品牌商品遍布全球。
在展台上,星巴克将供应链产业链的努力分为四个部分:整合产业链、严守食品安全链、推进数字智能链、构建绿色链。星巴克全球首席执行官纳山向博览会开幕式发来视频致辞,强调星巴克对在中国长期投资的坚定信心,并将继续与更多合作伙伴一起,不断优化和加强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建设,以兑现其在中国打造世界级咖啡产业链的承诺。
在华跨国商会也表示,进博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评估中国市场商机的窗口。对外资企业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11月28日,路透社援引汇丰银行11月初进行的一项调查称,45%的受访企业计划明年扩大在中国的供应链。
英国智库皇家研究所能源安全研究员丹·马克斯(Dan Marks)说:“我认为,对于西方热议的‘去风险化’话题,有许多夸大的说法。我不确定欧盟或美国正在考虑的(降低风险)措施是否与风险的规模相匹配。”
三分之二的全球贸易与供应链直接相关
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和供应链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商务部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表示,举办首届链博会再次表明了中国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为世界经济带来新亮点的决心。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是各经济体要素成本、产业支撑、基础设施等综合因素的必然结果。未来仍将是各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实现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重要路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赵萍表示,全球三分之二的贸易与供应链直接相关。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全球供应链参与度每提高1%,全球人均收入水平就会提高1%以上。举办首届连锁博览会将有助于促进经济复苏,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韦拉(Ngozi Okonjo-Iveala)在首届连锁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在中国举办首届连锁博览会,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国际分工和供应链多元化,推动世贸组织一直呼吁的再全球化。她指出,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或地缘政治的影响,逐渐走上了供应链回流或离岸业务发展的道路。“这样的选择会使供应链失去专业化和规模化带来的比较优势,降低生产效率,削弱供应在地震、干旱、高温等灾害冲击下的应变能力。”
首届链博会发布的《全球供应链推进报告》也指出,全球经济复苏艰难,经济全球化面临逆流,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建议各国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全球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强供应链开放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脱钩”不仅对抗美国,也伤害盟友
11月27日,美国总统拜登召集白宫供应链弹性委员会召开新一轮会议,宣布了旨在加强美国供应链以降低美国家庭成本的新行动,同时警告企业不要利用通胀推高价格。但实际上是美国政府为寻求供应链的“去中国化”而采取的一系列所谓“友岸外包”和“离岸外包”,大大提高了美国的生产生活成本,推高了物价。
美国哈佛商学院经济学家劳拉·阿尔法罗(Laura alfaro)在今年8月发布的题为《全球供应链:接近再分配》的报告中称,在美国政府叫嚣与中国“脱钩”5年后,中国仍深深嵌入美国全球供应链,美国最终可能无法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报告指出,美国消费者正在承受更高的价格,美国制造业的效率似乎没有明显改善。
彭博报告称,2022年,美国对华商品出口增至1538亿美元,进口增至5368亿美元。2018年全年货物贸易总额已超过6615亿美元。美国智库威尔逊中心战略竞争研究所所长马克·肯尼迪表示,“与中国脱钩既困难又代价高昂。”
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阿米滕杜·帕利特(Amitengdu Palit)撰文称,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因此很难创建一个与中国“脱钩”并能取得商业成果的供应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龚庭也表示,实施“脱钩”一方面会咬到美国自己,另一方面也会伤害到盟友。历史充分表明,通过“经济战”人为阻断经济联系、制造阵营对抗,难以解决“第三方困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17日发文称,美国所谓的“友好岸外包”不会给第三国带来净收益。这是因为贸易转移的好处会被中国和APEC国家的经济收缩所抵消。就亚太地区而言,评估结果表明,第三国不应指望被动受益于“友好岸外外包”政策,而应积极寻求改革,促进其进一步融入全球供应链,避免地缘经济碎片化的代价高昂的后果。
中方一贯明确反对将国家安全概念泛化,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泛安全化,阻挠产业和企业之间正常的投资和经营活动。11月28日,外交部发言人王文斌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强调,美国的行动严重破坏了国际经贸规则,冲击了全球产业和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不得人心,也不会成功。
北京,11月29日。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赵记者陈晓茹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