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幕后的“铁木兰”:用严谨铺就平安路
中国青年网北京2月21日电(记者 朱浩天 通讯员 魏科伦)夜幕缓缓落下,宛如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轻柔地覆盖着大地。千家万户的灯火,如同繁星般逐一亮起,每一盏灯下,都汇聚着亲人间的欢笑与团聚的温馨,勾勒出一幅祥和美好的画面。然而,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安康电务段联锁数据工区的办公室里,却跳跃着另一种 “灯火”,彻夜未眠。
联锁数据工区内的日常工作场景。陈官正 摄
七位身着深蓝色工装的女工围坐在灯光下,正俯身于堆积如山的图纸间,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线路符号,目光如炬地“扫描”着每一处细节,仿佛在完成一幅巨型拼图。这便是联锁数据工区的日常场景——7位平均年龄33岁的女工,用她们特有的细腻与坚韧,为铁路编织着一张看不见的安全网。
史春梅在研究图纸。陈官正 摄
她们所在联锁数据工区,承担着安康电务段管内107个站场、1780组道岔、4772个轨道区段的联锁数据校核任务。她们手中的图纸,就像是铁路运行的“指挥棒”,决定着信号机何时亮起红灯、道岔何时转换方向。任何细微差错,都可能形成“蝴蝶效应”,对铁路运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而联锁设备的 “图实一致性”核对,则是确保信号精准无误的核心关卡,如同守护铁路运行的坚固堡垒。正是因为她们工作的重要性与独特性,这支女子班组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铁木兰”。
“核对联锁关系就像解一道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数学题,每种设备都有自己的固定运行逻辑,任何一个节点出错,都会影响后续成千上万的设备,而这些影响并不会在第一时间爆发,而是会‘潜伏’起来在特定场景触发,为列车运行安全埋下隐患。”工长史春梅的手指划过蓝色的电路图,微黄的灯光映出她眼角的细纹。在她身后的机柜闪烁着密密麻麻的指示灯,如同夜空中的璀璨星河,仿佛在诉说着铁路运行背后的复杂与奥秘。
“春运结束,我就要和这些图纸‘告别’了。”史春梅摩挲着桌角一摞泛黄的旧图纸,轻声说道。但她很快便调整好状态,戴上老花镜,展开一张半人高的站场改造图纸,手指顺着线路蜿蜒:“你看,这个端子图纸标注只有一根线,但实际设备有两根。差一根线,就可能让信号‘失明’。干我们这行,得把标准图纸‘刻’进脑子里。”史春梅弯腰贴近桌面,腰椎间盘突出让她眉头微蹙,布满血丝的眼睛仍在“扫描”着图纸上的线条与数字,手中的红笔稳稳圈出疑点。面前的咖啡早已凉透,却无人顾及,此刻她正带领团队突击核验春运期间的施工图纸。
史春梅向叶琼传授经验。孛辰庚 摄
“师傅,这套CTC系统的逻辑检查图,这里的数据采集点好像对不上。”工区最年轻的成员叶琼捧着一沓图纸快步走来。这个95后姑娘是史春梅的“关门弟子”,也是班组里唯一的“新生代”。去年,她刚拿下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如今已能独当一面。
史春梅和叶琼共同讨论疑难问题。孛辰庚 摄
两代人俯身对比图纸,额前的碎发几乎要碰到一起。“缺口监测的线缆走向容易漏标,你重点盯这里。”史春梅的笔尖在图纸上轻点,叶琼的手机录音功能早已经打开。“师傅总说‘联锁无小事’,她检查过的图纸连标点符号都要较真。”叶琼的笔记本末页上,抄录着师傅的口头禅:“多找一处茬,少留一个隐患。”
史春梅和叶琼在对照沙盘进行模拟试验。陈官正 摄
“师傅说干我们这行要有‘第三只眼’,要看得见信号电流在图纸上的流动。”信号电流就像设备的“血液”,它的流动路径和状态决定了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只有“看见”这些电流的流动,才能准确理解系统的运行机制,快速定位故障,并确保联锁关系的正确性。经历了一次次“实战”后的叶琼,如今也能通过看图纸感知到信号电流的流动。刚来时,叶琼还只能跟在师傅身后记录数据;今年已能独立带队进行集中修联锁试验,实现了从新手到能手的蜕变。
史春梅在向叶琼讲解图纸。陈官正 摄
楼下的职工思想教育基地里,史春梅年轻时在机房记录联锁数据的泛黄照片与工区门口叶琼作为技术能手的照片遥相呼应,两代人的照片形成微妙对话,仿佛在诉说着铁路信号工作的传承与发展。下班前史春梅取出一个牛皮纸袋,郑重交给叶琼。里面是她整理的“联锁秘籍”:手绘的站场演变图、贴着便签的典型故障案例,甚至还有早年用复写纸誊抄的规章。“该你们接棒了。” 她轻拍徒弟的肩膀。袋子上记录着她38年工作的心得:“联锁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是亿万旅客回家的心跳声。”或许这也正是铁路人的传承密码——那些在岁月中沉淀的严谨与温情,终将在钢轨的震颤中化为永恒的安全律动。“铁木兰”们用100%正确地核查数据,为南来北往的列车点亮了回家的路。
窗外,又一趟满载旅客的列车安全驶过,信号机绽放出温暖的红色光芒。这群“铁木兰”,就像钢轨下默默延伸的电缆,永远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传递着平安的讯号,为铁路运行安全保驾护航,成为铁路线上一道独特而温暖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