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寸土寸金地段打造老人家门口的大食堂
上海徐汇区田萍街66号吴彤内利汇小区食堂,老人排队点餐。田萍街道办事处供图
上海市徐汇区田萍街66号吴彤居委会惠社区,老人在食堂吃饭。田萍街道办事处供图
引言
10月23日是重阳节,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计划》。会议指出,发展老年人助餐服务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支持居家社区老年人、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要把发展老年餐饮服务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发展老年餐饮服务,采取倾斜措施支持农村扩大服务供给。
_______________
自从负责“老年食堂”的运营管理以来,80后杨的“家人”越来越多。他的手机里有几十个老人的微信和手机号,对他们的家庭住址和口味喜好了如指掌。
“那些有自理能力的老人,需求很简单。他们需要一日三餐,需要嘘寒问暖。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心做他们喜欢的热气腾腾的食物,让老人感到温暖。”杨选辉是上海徐汇区田萍街66号吴彤附近“老年食堂”的经理。下班后,他去附近的老人家里和他们聊天,询问他们对饭堂食物的意见。
除了“店内就餐”,田萍街的6个助餐点还可以为老人提供送货上门服务。每天早上10点,4名快递员准时出发,为有需要的老人送去约200份热气腾腾的饭菜。
徐汇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徐汇区依托各镇、社区整合到为老服务中心等场所,或利用现有资源改造建设社区老年人食堂,实现社区食堂和镇全覆盖。目前,徐汇区社区食堂已达33家,比2021年底增加一倍,步行15分钟内即可到达。此外,社区食堂根据老人的年龄和特殊情况给予8-95%的优惠。
在家门口就能吃到“八大菜系”
田萍街吴彤街坊惠小区66号的食堂是建筑大师胡达克在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富有老上海风情。在社区食堂,上海手绘墙、老上海灯箱等创意元素赋予食堂别样的活力。这是上海第一座对普通人全面开放的历史建筑。
“这不仅是家里的好食堂,也是家里的好去处。”10月16日,家住附近的退休老人霍接孙女放学,带着孙女在惠邻里活动室了解这栋建筑的历史。
“当你不想做饭的时候,你就会来这里吃饭。菜品丰富,口味适合老年人。在很多土地上,利用优秀的历史建筑建设民生工程,才能真正体会到政府的用心。”他说,这里经常举办讲座、沙龙和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生活。“现在老年人不仅需要身体上的关怀,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而且多多益善,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氛围。”
【/h/】“66梧桐苑”于2020年正式投入运营,提供早中晚三餐,满足田萍街道65岁以上老人的用餐需求,并提供送餐服务。
杨说食堂的菜是根据周围老人和白领的不同需求,分早中晚不同时段供应的。“我们的菜肴主要是适合当地老年人的上海传统口味,穿插以八大菜系为基础的特色菜。每到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我们还会给每一位老人送饺子、月饼、重阳糕等小吃。”
老人也能享受到食品科技的“辛苦”
非遗传承人定期指导的南翔小笼包、广式汤、川味麻婆豆腐等160多种菜肴,现在徐汇区土山湾社区食堂都能吃到。
王贝说,有些老人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每天午饭后,他们去三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药,在卫生室按摩,在二楼图书馆区休息,晚饭回家。“我们有足够的食物,老人吃不完。他们会把中午剩下的食物打包,晚上带回去吃。”
这里的社区食堂烹饪加工采用全智能厨房,智能料理机、智能蒸烤箱、智能煎烤箱、智能汤锅等全套智能烹饪设备,满足中餐“蒸、煎、炖、炒”全套工艺要求。在食堂就餐高峰期,后厨的机械臂可以代替人工操作,用于面条、分装等。
“在实现食堂智能化的同时,我们还增加了时效调节,让老年人充分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王贝说,食堂配备了数字化管理系统,智能结算系统可以自动识别饭菜和菜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一照”自助支付。老人们凭身份证办理饭卡后,可直接在智能结算区刷卡享受相应年龄段的优惠,极大地方便了老人们。
为了根据老年人的口味进行精准调整,王贝说:“社区食堂专门配备了智能后台数据系统和厨房监控大数据系统,并配有多维度的菜品销售统计,了解不同菜品的受欢迎程度。以后根据数据分析,会改进菜品口味,让老人满意。”
老沈胜英是土山湾社区食堂的常客,她家离这里只有三四百米。“这里成了我和邻居吃饭的地方。老人们坐在一起聊天吃饭都很开心。”她说,社区里独居老人很多,社区食堂不仅解决了老人的“吃”的问题,也解决了“聚”的问题。
王贝是80后。她把解决老年人的需求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我老了,老了’,我们相处久了,都像家人一样尽力满足老人们的要求。他们很开心,我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
食堂里飘来歌声和咖啡香味
徐汇区以居民家门口的“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会”为载体,将社区食堂、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未成年人保护站、便民服务站等功能区相邻设置,实现空与功能的融合,让居民一出门就能享受全天候、一站式服务。
位于土山湾社区饭堂一角的“易贝咖啡”,是通过将邻里惠引入徐家汇街道,打造的一个助残公益平台。80后咖啡店经理侯亮是一名聋哑人,也是一名“沉默的咖啡师”。
侯亮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喜欢在社区食堂吃完饭后来喝咖啡。他们一般会点一份美式或者拿铁,或者坐在店里或者靠窗的位置,看着手机,看着路边的行人和车辆。
在侯亮看来,“老年人除了最基本的生活照料,还需要陪伴和修养来丰富退休生活”。
在他安静的世界里,除了专心做咖啡,他也乐于“倾听”和“交流”。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每隔两三天就来店里点咖啡。"这位老人热爱生活,安享晚年。"侯亮会通过打字告诉老人咖啡豆的种类、烘焙和提取方法等。,而且老人学的很仔细。“我们年轻人的耐心和宽容是照顾老人的前提。既能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又能为社会营造一种扶老爱老的良好氛围,让这种氛围得以传承和发扬。”
经常来吴彤66街坊社区食堂的退休老人张颖感叹,“我们是幸福的一代老人”。除了在这里吃饭,她还在社区食堂楼上的教室里每周组织两次合唱。
张颖说:“来唱歌的都是住在附近喜欢唱歌的退休老人。我们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忙于工作和家庭。现在街道提供了这么好的场地,我们可以实现年轻时的梦想了。”
中青报王忠清记者王一迪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