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绿”意随处可见,在博鳌现场探寻“零碳密码”
【/h/]【环球时报特约记者马梦阳环球时报记者丁雅芝】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26日在海南博鳌拉开帷幕。此前,3月18日,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启动会在海南博鳌东屿岛举行。浓浓的“绿色”意味是《环球时报》记者此次在博鳌采访感受最深的内容之一。
【/h/]零碳和智能无处不在
【/h/]博鳌亚洲论坛新闻中心的外观看起来像飞翔在蓝天上的海鸥。它是博鳌年会期间媒体工作者工作、转播和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博鳌近零碳示范区首批12个项目之一。《环球时报》记者从新闻中心北门出门就能看到满地的光伏瓦片。不远处,就是今年专门为客人设置的休闲区“走近零碳酒吧”。
【/h/]《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博鳌的近零碳示范区共有约5.1兆瓦的分布式光伏。根据每栋建筑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光伏安装形式。就像上面提到的新闻中心一样,光伏组件锚定在建筑结构上,以减少光伏系统的整体负载。
【/h/]在“走近零碳吧”的休息区,记者体验了智能零碳咖啡机。工作人员说,咖啡机的启动依靠光伏能源,纸杯也使用回收材料。咖啡喝完之后,可以将废弃的纸杯放入“碳魔方”中,它会通过材料识别和传感技术识别材料,然后根据国家碳中和官网中垃圾回收和碳中和的相应数值进行比例换算。消费者可以获得碳币,并将其兑换成礼品。
【/h/]在博鳌的近零碳运营管理中心,《环球时报》记者可以通过46.8平方米的弧形大屏实时了解“本月光伏累计发电量”“储能”等详细信息。管理中心平台与基于无线物联网通信技术的终端设施相连,对园区重点区域的供水、用电和空燃气质量进行监测,并传输至碳数据平台,最终实现智能化、动态化管理。
远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已连续8年参加博鳌亚洲论坛。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与往年相比,今年论坛的绿色低碳措施肉眼可见地增加了。首先,去年只有汽车是新能源汽车,今年会场的公交车和大巴也换成了新能源汽车;其次,使用可再生材料的会议用品比例逐年增加。”土耳其记者穆扎菲·古萨尔第一次来到博鳌亚洲论坛。当记者告诉他整个会场用电系统使用光伏发电时,他震惊地说:“我认为博鳌论坛可以为这类论坛提供一个可靠的环保模式”。
【/h/]全球展览“零碳潮”
【/h/]近年来,国内外各类展会积极探索零碳方向,掀起“零碳内卷”。近日,首都会展委托的雄安会展中心顺利通过认证,获得全国首张会展业碳中和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去年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零碳、零塑料、绿色、智慧出行”为目标。通过跨省绿电交易采购绿电800万千瓦时,覆盖进博会前、中、后全部用电环节,首次实现全绿电办展。此前,为积极推动会展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全国会展工委会同国家会议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中国会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碳中和行动宣言》,推动会展业绿色发展,探索“零碳会议”举办模式,发出举办绿色会议和展览的倡议。
【/h/]在海外,英国伦敦奥林匹亚展览中心也发布了零碳排放路线图,并先后与部分活动主办方、场馆和供应商签署了“净零碳排放活动承诺书”。多年来,展览中心一直通过“大计划”战略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倡议。每年向公众披露可持续发展的运作状况,并向每个活动组织者提供可持续发展评估的反馈。
【/h/]各种展览和会议也在通过碳交易等形式实现多元化的净零排放。去年9月,首届中国—东盟蓝色经济论坛在广西北海举行。其间,主办方收到广西钦州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新增红树林碳汇140吨,用于抵消论坛期间相关活动产生的碳排放。第三届进博会将通过“绿色用电+蓝色碳汇抵消”实现大型活动碳中和,其中蓝色碳汇来自万宁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要通过林业碳汇、合作伙伴赞助和碳普惠制三种碳补偿方式实现减碳。杭州亚运会将优先考虑中西部地区和浙江山区26个县的碳信用额和碳效益,以实现碳中和和生态扶贫的双重效益。
【/h/]应考虑长期效益的挑战。
【/h/]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打造这样一个“零碳展会”的难点在哪里?有多紧急?后续将面临哪些挑战?
【/h/]在博鳌,中远海运博鳌有限公司零碳专业创意工程师刘洪文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与零碳展览的表述相比,我们更强调它是一场‘绿色会议’,因为在实践中实现零碳会议仍然很有挑战性。当时,我们的目标是瑞典的哈马比生态城,我们在世界各地收集了许多技术案例。我们最终选择的技术有些是领先的,有些不一定是领先的。因为这样的创新应用需要工程师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组合,以使效果最大化,这是非常困难的。其次,碳排放的数据收集也是难点之一,这需要第三方做认证作为‘碳中和’的数据支撑。”
【/h/]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潘鹤林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举办零碳展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全球气候变化刻不容缓,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气候异常问题较为普遍;其次,中国政府承诺实现双碳目标,实现零碳排放刻不容缓;此外,中国在零排放行业具有领先优势,在各种国际会议上推动零碳排放也是世界的良好榜样。
【/h/]潘鹤林认为,零碳展览的技术难度并不大。不过,展览后期的挑战也值得关注。他告诉记者,零碳设施还存在未来维护的问题。如果维护成本过高,将无法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为了防止许多设施成为一次性设施,在规划零碳设施时考虑长期维护成本和使用效率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