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配咖啡、日咖夜酒、网红咖啡排队5小时——上海咖啡内卷图鉴
【/h/]“中国的咖啡产业有多少体量?”
【/h/]“你就去上海看看吧,到处都是滚滚的!!"
【/h/]1
【/h/]早上7点35分,当其他城市的年轻人昏昏欲睡时,他们在地铁站旁的煎饼、水果和豆浆摊前排队买早餐。在上海静安寺旁的富民路拐角处,拎着名牌包包的时尚白领和从不远的地方骑着摩托车赶来的年轻男子也在一扇不显眼的美式复古门前排起了长队。
【/h/]在狭窄的门口,店员熟练地摊着煎饼,动作如行云流水,但卖的不是热气腾腾的豆浆,而是现磨咖啡。
【/h/]这家小店开业仅一个月就走红了,来这里打卡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h/]“老板,你来了就好切了!”
【/h/]如果你想问:“不就是煎饼果子配咖啡嘛,有什么奇怪的?就在地铁站旁边的小摊上买一个,然后在楼下买一杯咖啡。”
【/h/]排队的年轻人会皱着眉头骂你无知:“这里的老板是永康路上那家美味的Affogato店的老板。和豆子一样,产品一致,咖啡自然好喝。而且加个蛋卷还能减两元。早上排队的人不多,所以你可以在上班的路上带一个。有咖啡和煎蛋卷,营养均衡。不信你10点再看,排队哟~”
【/h/]除了西式咖啡和中式早餐的烟火气息,你还可以在上海邂逅咖啡和烤红薯的奇妙结合。
【/h/]冬天的户外,大量年轻人用老式搪瓷杯喝咖啡,围着取暖器烤无尽的红薯和橙子,享受惬意的午后时光。
【/h/]这里是上海。一杯咖啡也能带出中西文化的碰撞。
【/h/]2
【/h/]在上海,如果你问哪里的咖啡店密度最高,那无疑是前法租界。在这片曾经被称为路特雷米的土地上,无论是武康路还是永康路,各式各样的咖啡店已经成为外国人游览上海的打卡胜地,许多本地人专门来喝咖啡。
【/h/]带院子的咖啡店装修得像中国茶馆,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h/]一杯黑咖啡和一杯牛奶咖啡,外加一个草莓蛋糕,一共140元,其中包括停车费在40元左右。一份近200元的下午茶在法国梧桐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诱人。
【/h/]虽然在咖啡店旁边的馄饨店,一大碗只能吃20元,但喝咖啡的人会告诉你:“这就是意境,所谓的生活不过是一杯咖啡周围的温度。”
【/h/]在《网红》琳琅满目的咖啡店中,有一家很显眼——这里没有门面,只有一面不显眼的水泥灰色墙和墙上一个不规则的洞,但排队买咖啡的人和拍照的旁观者将它团团围住。
【/h/]所有咖啡只卖20元,不提供其他食物。全程没有接触。
【/h/]顾客扫描挂在墙上的二维码下单后,一只毛茸茸的“熊爪”就会从“洞里”伸出来,捧出一杯上面有花的咖啡。幸运的顾客还可以收获笔芯、牵手和摸头。简单,治愈emo每一颗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心。
【/h/]如果你想说:“这只是一种营销手段,只是一种噱头,熊爪不会让咖啡变得更好喝。”
【/h/]排队等咖啡的人会告诉你:“你懂什么?这里的咖啡师都是聋哑人、店员和面部有缺陷的人。这不仅仅是买咖啡,也是在做公益。”
【/h/]这里是上海。咖啡不仅提神,而且是一种意境,它也在治愈人们的心灵。
【/h/]3
【/h/]工作日的下午很容易选择小火咖啡馆,让人觉得“上海人不用上班吗?”问题。
【/h/]这是自由职业者最多的城市。许多人辞去朝九晚五的工作,选择不工作,大街小巷的咖啡馆成了他们的移动办公室。
【/h/]在上海喝咖啡时,晴天室外的人总是比室内多。
【/h/]年轻人喝咖啡时特别喜欢户外。在复古美式咖啡馆前,时髦的顾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h/]周三下午2点35分,永康路上的一家小咖啡店门前,年轻人坐在门口的长椅上,牵着狗,翻着书,喝着脏水,晒着太阳。
【/h/]当然,随着“早C晚A”概念的大火,很多咖啡店都做起了“日饮咖啡,夜饮葡萄酒”的生意。
【/h/]从12点到21点,店里出售咖啡。21: 00后,它变成了出售成人饮料,并一直营业到凌晨3点。
【/h/]咖啡馆不仅是咖啡馆,也是上海年轻人的社交场所,更是他们的精神乐园。
【/h/]4
【/h/]下午5点04分,上海新开的“顶流”咖啡店贴出公告,宣布当天排队人数已达到上限。
【/h/]这家被誉为咖啡界“苹果”的咖啡店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店开在了上海静安国际中心的一栋两层小别墅里。
【/h/]开业当天,8点开门,为了拍照营业的网红6点就来排队了。10点,店外排起了五六百米的长队。
【/h/]为了喝到这样一杯印着蓝色瓶子的咖啡,有些人排了5个小时的队,但在第一次购买咖啡时,当拍摄的照片在朋友圈和小红书上飙升时,他们会觉得这趟旅行是值得的。
【/h/]黄牛当场做起了代购生意。32元的美国咖啡价格翻了两番。
【/h/]如果你对这种热潮感到困惑,就说:“至于吗?”
【/h/]排队打卡的人会告诉你:“它很特别。稍微有点名气的咖啡店来上海都会排起长队。一个月后再来吧。”
【/h/]这里是上海,也是咖啡内卷的“天花板”。
【/h/]5
【/h/]作为舶来品,咖啡进入中国的第一站是在上海。
【/h/]早在1853年,英国药剂师j·卢埃林在花园巷1号(南京东路)开了一家老德姬药店,开始销售这种又苦又神奇的棕色咳嗽药。
【/h/]1886年,中国第一家咖啡馆——虹口咖啡馆在上海开业。咖啡以其独特的苦味给上海人民带来了这种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
【/h/]到了20世纪30年代,咖啡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当时的顶级“流量经理”张爱玲,曾写过她最喜欢的牛奶咖啡:“别人读海明威的小说,以为我和他一样喜欢美式风格。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我喜欢喝牛奶咖啡,所以最好是低脂牛奶,这样牛奶就不会那么腥了。”
【/h/]1946年,上海有500多家咖啡店,喝咖啡后来成为小资的身份认证。
【/h/]2000年5月,风靡全球29年的星巴克终于从西雅图来到上海,开在了淮海路上。那一年,上海居民的平均工资为1285元,而星巴克一杯拿铁的价格高达19元。
【/h/]到2022年,上海的咖啡馆数量将超过7000家,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只有约35%属于咖啡连锁店,如星巴克和Peet‘s Coffee,超过50%是精品店或手工店。
【/h/]如今,上海的大街小巷都少不了咖啡。它们已经深深植入上海人的DNA中,像空气体一样自然存在。
【/h/]这是一个关于咖啡的故事,每天都在这座城市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