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深处的文学馆:在四季流转中邂逅文学
【/h/]观众参观文艺展览。中国现代文学馆供图
【/h/]文学馆成为一个可以产生“20分钟公园效应”的场所。
【——————————
【/h/]关于文学的博物馆能给城市带来什么?
【/h/]刘王,一个95后的北漂女孩,除了工作轨迹之外,还有一个独特的生活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在这座中国最早、世界上最大的文学博物馆里,她有时去看展览、看作家手稿,有时只是坐在馆外的花园里:庭院里种满了樱花、鱼儿戏耍荷叶、银杏大道和梅花,庭院里还有名家雕刻的文学巨匠,静静地陪伴着每一位参观者。
【/h/]中国现代文学馆也吸引了外国作家前来打卡。今年3月,76岁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居尔纳参观了冰心、李健吾、叶君健、丁玲等中国作家的“书房”和著名手稿展览。
【/h/]除了线下,这家文学馆还有无数线上“圈子”。在这里录制的一档文化脱口秀节目《文学馆里的夜》,让很多网友觉得这就是文学馆讲述的“一千零一夜故事”。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h/]文学馆有什么?
【/h/]刘王第一次去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在冬天,错过了花开,但这里有一种正确而厚重的美感。“作家的手稿陈列在玻璃柜台里。如果你仔细观察,作家过去笔迹的痕迹是生动的,讲述了作品之外的故事,并开启了一种跨越时间空的精神关系。”
【/h/]中国现代文学博物馆馆藏90多万件,收藏了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著述和创作,汇聚了中国人百年来的情怀和记忆。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作家李敬泽说:“这些房子应该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它不仅保存了过去,而且在我们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了积极、充分和热情的作用。”
【/h/]“现代作家书房展”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常设展览之一,所有展品都是作家生前自己使用过的物品。在冰心的书房附近,一个大玻璃柜格外引人注目,里面摆满了全国各地年轻读者写给冰心的信——每一封信都得到了妥善保存。
【/h/]“中国作家的自习室大多简朴、矜持、内敛:一桌一椅一方,一人一灯一卷书,自成一体。”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在接受中青报记者专访时介绍。曹禺、冰心、丁玲、艾青、臧克家、王新迪、肖军、叶君健、李健吾和白阳等10位作家的自习室深受观众喜爱。
【/h/]王军指出,书法展取名“不言而喻”,这是空屠的诗学观——他希望文学创作含蓄蕴藉,不使用华丽的辞藻和过多的对比,展现语言的魅力。“中国现代作家研究也是如此。不用华丽的家具和过多的装饰,就能表现出文艺现场的优雅和感人。”
【/h/]手摇咖啡机,有趣的衣柜,镶嵌大理石的书桌,各种猫饰品...他笑着说,“镇馆之宝”太多了,背后还有更多感人至深的精彩故事。
【/h/]冰心与文学馆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不仅与巴金一起发起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还捐赠了大量珍贵的手稿和信件,并在文学馆留下了一些骨灰。《文学馆之夜》有一期专门介绍猫,它起源于一只喜欢躺在文学馆冰心雕塑旁的“博物馆猫”。冰心生前喜欢猫。她有一只名叫咪咪的猫,咪咪出现在许多聚会的回忆中。
【/h/]愿文学之光照亮每一个地方。
【/h/]不同年龄的观众对文学馆的展品和展区的关注度不同。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展览中,普遍与“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学”产生了共鸣。年轻人会去作家书房、修复后的鲁迅故居和左联教室拍照,也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白薇的《新女性之歌》手稿;《无脑不快乐》《宝葫芦的秘密》等一些儿童文学手稿也很受欢迎。
【/h/]“大多数人一生中都接触过文学,这可能是他们小时候读过的一篇课文,也可能是他们年轻时读过的一本书。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文学记忆。当文学经典和以前的文学记忆以真实、有形的方式出现时,它们更容易被触动。”王军说。
【/h/]除了馆内生动的“文艺场景”和丰富的藏品,馆外的庭院也让市民流连忘返。文学馆成了一个可以产生“20分钟公园效应”的地方:找一个安静的阴凉处,慢慢读一本书;听鸟唱歌,看鱼游泳,樱花季打卡拍照;关注文学馆的文学活动,认识作家。
【/h/]近日,文学馆推出的“四季印章”在社交平台走红。许多年轻人被印章吸引,去了文学馆。印章以四季景色的文学馆A座建筑为基础,根据季节引入和变化。
【/h/]“四季印章”是博物馆吸引年轻人走进文学馆的一次尝试。“打卡邮票已经成为目前参观博物馆的一种流行方式,年轻人往往会通过盖章和打卡的方式带走自己珍藏的美好展览记忆。”王军说,随季节变化的印章传递着一种文学与时间的“不变”与“变”。
【/h/]王军说:“时代在变化,但每当人们需要文学时,总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可以在文学中找到;我们也希望‘四季印章’能提醒人们多关心生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美和平凡美。”
【/h/]王军认为,一个文学馆应该突出其文学和人文特色,同时充分发挥其研究、收藏、保护、展览、社会服务和教育的功能,“让普通观众更多地了解文学,让热爱文学的人看到更广阔的文学世界”。
【/h/]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中国现代文学馆、香港文学馆、香港作家总会联合举办了“南方作家手迹展”,而展览“愿文学之光照亮每一处”大概也是博物馆的愿景。
【/h/]中青报王忠清记者沈杰群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