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收购COSTA咖啡后续:已在中国推出瓶装即饮咖啡
目前,COSTA即饮咖啡已在华联等超市销售,价格为7元/瓶,包含纯美式和醇拿铁两款产品,300ml PET包装,更方便携带和多场景消费。该系列产品首先在北京等一二线城市的超市、超市、便利店、传统杂货零售店、自动售货机以及线上各大电商平台销售。
与此同时,可口可乐旗下的另一个即饮咖啡品牌Joya Coffee也在发售。Joya咖啡价格为8元/瓶,规格为340ml。卓雅咖啡于2014年进入中国市场,其品牌诞生于1975年。它是可口可乐的17个全球品牌之一,价值超过10亿美元。同时,乔亚还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地拥有独家现磨咖啡机。
两个咖啡品牌之间有竞争吗?可口可乐相关负责人回复北京商报记者称,COSTA作为专业高端咖啡品牌的定位是针对对咖啡有一定了解,追求更好咖啡的品质生活追求者的核心人群。卓雅咖啡主要针对精力充沛、中等收入的20岁以上年轻白领。
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认为,可口可乐在中国咖啡市场的双品牌运作是先抢位,再覆盖更多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场景。
据了解,COSTA即饮咖啡采用与COSTA门店相同型号的摩卡意式混合咖啡豆,并定制了低糖低脂配方,还原店内现磨咖啡的经典风味,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便捷多样的消费选择。在中国咖啡市场,多品牌运营是咖啡巨头的普遍做法。雀巢在中国市场的咖啡品牌包括Nescafé、Nespresso和星巴克。雀巢咖啡主要是速溶和即饮产品,专注于低端市场。意式咖啡和星巴克主要布局胶囊咖啡和挂耳咖啡,以及高端即饮产品。
[h/]迟来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COSTA即饮咖啡早在2019年6月就在英国推出。当时,可口可乐宣布计划将该产品推广到中国,但等待只有9个月。对于为何此时引入中国,可口可乐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COSTA中国的R&D团队与可口可乐合作,定制更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即饮咖啡系列。
COSTA海外市场首席运营官莫萨表示,考虑到现代消费者忙碌的生活状态和消费需求,COSTA瞄准即饮咖啡市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咖啡市场为COSTA带来了新的增长点。目前,COSTA在英国即饮咖啡市场获得了6%的市场份额。
可口可乐也需要通过COSTA提高在咖啡领域的盈利能力。数据显示,2018年和2019年,可口可乐茶和咖啡业务板块仅连续两年保持1%的增速,其中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茶饮料。
与此同时,在COSTA即饮咖啡进入中国市场之前的9个月,中国的咖啡市场增长了很多。农夫山泉继推出碳酸饮料后,2019年10月又推出三款即饮咖啡。
战略定位专家、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许认为,农夫山泉等进入咖啡领域的新品牌是COSTA的直接竞争对手。科斯塔的“迟到”失去了一定的机会。
然而,COSTA开始“伪装”中国咖啡市场。除了推出即饮产品,COSTA已经开始在中国市场布局自动咖啡机业务。同时,COSTA计划在中国市场开设更多新店。
COSTA表示,开设新店是巩固COSTA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声誉,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进一步提升品牌力的战略行为。目前,COSTA在全球30多个国家经营着4000多家门店。在10个海外市场有超过8500台自助咖啡机。COSTA Coffee于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已在中国开设了500多家门店。
据了解,2018年,可口可乐宣布收购COSTA。2019年1月,COSTA正式成为可口可乐的一员,借助可口可乐全球市场规模和分销渠道的优势加速发展。同时为可口可乐提供了强大的咖啡产业平台,加速向全品类饮料公司发展。
市场正在升温。
随着COSTA即饮咖啡进入中国,加上原来可口可乐的Joya Coffee,雀巢、星巴克、统一、全伟等传统品牌,以及农夫山泉等新巨头,很明显中国咖啡市场已经越来越拥挤,巨头众多。
朱认为,2018年以来,中国咖啡市场异常活跃,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是中国的咖啡市场已经达到1000亿,未来的市场会更大。资料显示,中国年人均咖啡消费量不到10杯,而在欧美国家,这个数字是300杯。2017年,全球咖啡市场增长率仅为2%,而中国却达到了15%。2019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超过11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超过1万亿元。
这么大的市场,企业如何脱颖而出?许认为,咖啡市场的竞争主要是消费者对品牌认知度的竞争,而雀巢和星巴克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更高,推动其市场份额更高。
雀巢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咖啡企业,抓住了机会。数据显示,雀巢以68.3%的市场份额位居即饮咖啡市场第一。再加上雀巢和星巴克组成的全球咖啡联盟,地位更是难以撼动。
目前,咖啡细分市场正在形成,并将成为新的增长点。据了解,统一、全伟等企业纷纷推出低温即饮咖啡产品,提前布局即饮咖啡升级市场。
“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品牌认知,都需要一个完整的咖啡产业链来支撑,从而实现原料种植、咖啡制作技术和前端消费场景的协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许表示,可口可乐和COSTA已经形成上游优势互补,覆盖社交、商业、家庭、餐饮等消费场景,体量还会进一步增加,但不可避免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