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悠悠平江路 文脉贯古今
“黄鹂巷子里的黄鹂要说话,黑喜鹊的河头上的冰要卖。绿波,东,西,北,南水域,和洪兰390大桥。鸳鸯振翅,杨柳过千。我想问一下,春风是不是迟早会来,只是从前一天到现在。”唐朝鲍莉元年(公元825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作为最后一首《正月初三流浪》,写出了江南的风韵。
千年沉淀的江南文化脉络,生生不息,贯穿古今。谷雨时节,迎着小雨,记者走进了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漫步街区,城市肌理记录源远流长;普通小巷,传统与现代实现相得益彰。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新华社
一座姑苏城,半个江南诗;一条平江路,半个姑苏城。
苏州城曾以平江府命名。时光飞逝。自春秋时期伍子胥建阖闾城以来,苏州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当地人说,只有来到平江路,才能不间断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这里,关家巷东端的同里桥,千百年来一直躺在水波上。潘故居的书韵,彰显了状元府昔日的辉煌,沈秉城、颜永华的风雅生活尽在耦合园。丁香巷的彷徨,是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的背影...
【/h/]2023年7月6日上午,* * * * *来到这里考察,详细听取了苏州古城保护和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利用情况的汇报,徒步看了古街风貌,观看了苏绣制作,体验了年画印制。* * *诚托,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利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态上传承,更要在精神上传承。
拼版照片:左图为宋代题字《平江图》(资料照片);右图为2023年3月拍摄的苏州古城卫星图像。新华社
沿着* * * * *的调查小道沿着平江路走。南入口一碑亭陈列着宋代平江府即古代苏州城所绘的平江图。平江地图清晰地描绘了古代苏州的平面轮廓和街道布局,其中“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延续了800年左右,几乎一模一样。许多街道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平江路的格局和风格不变,优雅依旧。你是怎么做到的?
苏州70岁的高级城市规划师阮永三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苏州古城没有经历过地震等自然灾害,从唐代开始逐渐成为经济文化中心。有识之士对保护和培育古城的人文气质有着广泛的共识。2002年,苏州启动平江路景观保护和环境整治工程,采取“修旧如旧,保其真”的修缮方式,较好地保存了街区的历史风貌。特别是2012年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成立,2018年《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生效,古城保护转向更深入、更细致的阶段。2020年起,姑苏区开始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14.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54个街区、民居、古井、古树、桥梁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该工程中接受了全面深入的“体检”,为整体保护和更新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何平衡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人民的现代生活?牛家巷社区位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地带,在0.3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1500多名原住民居住在古城内,保留着潘施恩府、董氏亦庄等一大批历史遗存。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地道“姑苏”,张莹莹见证并参与推动了一系列古城保护工作——从“一匾”(古建筑、古宅保护改造工程)、“一桶”(古城居民摆脱厕所)到“一线”(古城框架空线改造工程)、“一口”。
保护好、挖掘好、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不仅要保护好东西、留住人,更要陶冶我们的灵魂。一幅刺绣,一根丝线,一根钢针,在平江路的一家小店里,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剑英把头埋在织锦上,熟练地飞翔。在这里考察期间,* * * * *与卢剑英进行了一次印象深刻的交谈。* * *亲切的问:“这样的作品需要多长时间?”陆剑英说:“有的要一年。”绣娘的匠心仿佛凝固了时光,绣出了这座城市的气质。* * *很感慨:“中国文化的传承有多强,通过这幅苏绣就能看出来。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决心,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h/]街道千年辉煌,彰显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是在岁月的轮转中积淀、塑造、彰显的。就像平江路的绿石板,这块是宋朝的,那块是明清的,新中国成立后修的。支撑中华大地的文明根脉,不就是这样不分彼此地融合在一起的吗?
苏州平江路街景。苏州* *宣传部供图
“清风吹进庭院,摇春如线”。停在桥边,昆曲《牡丹亭》的歌词飘过河来,600岁高龄的昆曲,软软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拐进街巷深处,“青砖抹瓦漆,白马踏新泥,山花芭蕉叶染红巾”,现代的武松“慢声”韵味悠长。空这里的房间仿佛跳跃交织:网上名人店从老房子里开出来,咖啡厅古色古香,最古老的非遗和最时尚的配饰摆在同一个橱窗里,评弹声与吉他声相呼应,烟火与文艺风格相得益彰——平江路就像苏州的“双面绣”,既传统又现代,既古老又年轻。
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走向现代化,必然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匠心。这必然要求当代中国人汲取过去的教训,保持正确,不断创新。在平江路,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历史与未来感的对比与张力、共生与融合正在发生,使之成为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场景。“住在这里很有福气,古色古香,充满名胜古迹和文化气息。‘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这句话可以用在这里。“* * * * *在这里视察的时候,就是最好的写照。
不知不觉到了平江路北,风停雨停,暮色一起,月亮挂了半天空。“今人不见古月,今月惯照古人。”抬头望去,白居易那首“正月初三走”的诗,寓意依旧一以贯之,甚至他的诗里散发出来的气息,依旧徘徊在平江路上。
步出老街,回头看。你在江南,在胡同里,在你的心尖。
(记者:周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