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消费创新加速
“咖啡+”管理让咖啡更好的发挥赋能作用,提升消费体验,让更多的消费者愿意长期待在里面,提升社交,享受时间,从而提升空之间的价值。
对于在北京工作的郑来说,如果有事要做,就点一杯咖啡,这已经成了他的日常习惯。对她来说,咖啡是中午困倦的能量水,健身燃脂的好伙伴,社交场合的调和剂。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咖啡视为他们的首选饮料。《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2023》指出,2022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为2007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将达到3693亿元。
多样化的口味提高了消费者的兴趣
“你好,这是我们的新产品——朱越杜松子拿铁。要不要试试?”北京嘉里中心星巴克旗舰店经理李可欣介绍刚进店的顾客。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她拿出一颗特定的咖啡豆,操作起来。
杜松子拿铁在同期上市的四款新品中点击率最高。近年来,星巴克每个月至少推出一款新品,而口味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顾客反馈。“每当有新品推出,店家每天都会提供免费的咖啡小样,邀请顾客品尝,征求和收集他们的意见,以期给顾客带来新鲜感和更多的选择。”根据李可欣的观察,超过80%的顾客愿意在第一天尝试新产品。
消费端的多元化需求推动了供给端的创新,也考验着国内外咖啡品牌的用户洞察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黑芝麻拿铁、美国葡萄柚、芝麻酱咖啡等新颖口味不断延伸咖啡的边界。以前Tims天豪咖啡每年开发30多种新品,去年增加到70多种。今年再次加大推新品速度,推出“咖啡+暖食”组合,增加用户粘性。Cuddy Coffee以两到三周的速度推出了很多花式饮品,如基于健康需求的生芝士拿铁、生椰子拿铁、桃胶系列产品。李可欣还表示,“近两年,消费者对健康、低脂、无糖的需求更加突出,星巴克在开发新口味时会充分考虑”。
除了咖啡豆、咖啡机、制作工艺等消费者在产品端能直观感受到的创新,很多改变都是从种植阶段开始的。今年9月,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开园,这是星巴克全球最节能、最可持续的咖啡烘焙工厂和物流中心。星巴克首席执行官纳山表示,这反映了星巴克对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乐观态度,以及促进中国和中国业务增长的承诺。
除了口味的探索,各大咖啡品牌也在服务、优惠活动、营销策略上寻求创新和改变。自带杯子买咖啡,享受折扣,信用卡积分兑换等促销方式越来越多样;星巴克与高德地图联合推出“沿街取”服务,让咖啡消费更便捷;Luckin咖啡+贵州茅台、帝喾咖啡+五常大米等跨界合作吸引了一波流量。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熊海峰认为,品牌联合是咖啡行业营销创新的重要方式。本质上,品牌之间互相赋能,借势制造热点话题,吸引流量关注,进而带动销量增长。不同代的消费者在消费需求和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品牌联合有助于塑造年轻、创新的形象,扩大消费圈。
对于咖啡品牌来说,打造“爆款”产品不是最终目的,持续的客流才是长久的追求。熊海峰认为,咖啡品牌要注重品牌在内涵、调性、消费群体上的一致性,注重长远的规划和思考,巧妙地把一时的热点变成品类研发和市场拓展的机会,真正把流量变成“储备”。
多重场景激活消费潜力
在北京纸音书房咖啡东四店的二楼,一系列的书架分隔出相对独立的空房间,很多消费者在这里阅读、喝咖啡,一次喝几个小时。店内咖啡以美式、拿铁等大众口味为主,书籍则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等多个领域。创始人王希涵告诉记者,楼上的咖啡厅每天的人流量都是五六十人,楼下书店的人流量是咖啡厅的好几倍。“喧嚣中的宁静”“适合工作学习”是众多大众点评网友打卡后给出的评价。
阎石是这家商店的常客。比起咖啡,她更喜欢这里安静的氛围。她告诉记者,除了每次点一杯咖啡,她还会买几本书。“有时候买书或者捐书还可以送咖啡,很划算,一次也就几十块钱。”
东四附近有各种咖啡店,除了学习咖啡,还有服装店咖啡、露台咖啡等各种消费场景。“现在经营咖啡店不能局限于卖咖啡。配套服务一定要跟上,丰富‘内容’,才能长久留人。”王希涵告诉记者,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店铺的吸引力,还可以降低经营风险。“有一段时间,咖啡店的线下经营不太好,但书店的线上销售每天能带来八九千元的收入。”。
新的消费场景为咖啡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纸音书房咖啡在北京西城区的一家门店,面积有400多平米。除了看书喝咖啡,还可以承接小型图书首发。“单一的咖啡店只能开展咖啡培训等活动,但我们店开发了读书会、艺术课、手工艺课、会议室等多种功能,自然带动了更多的消费。”王希涵说。
针对“书店+咖啡”的经营形式,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出版物发行行业咖啡服务规范》。熊海峰表示,提高规范经营水平是咖啡馆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方向。通过细分服务规范、分级、定级、咖啡配制、技能评估,为经营者提供强有力的运营指导,帮助消费者对消费场所的环境、设施、人员有更直观的判断。
随着咖啡受众群体的扩大,新的消费场景不断涌现,门店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咖啡+”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趋势,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消费者追求品质的积极回应。“咖啡+剧场”、“咖啡+花店”、“咖啡+露营”成为消费者种草打卡的好去处。根据美团和大众点评的数据,半年来,咖啡馆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40%,大众点评与“咖啡+书店”相关的笔记同比增长近一倍。
“‘咖啡+’的运营,让咖啡更好地发挥赋能作用,提升消费体验,让更多的消费者愿意长期待在其中,增强社交,享受时光,从而提升空之间的价值。”熊海峰表示,跨界发展强调优势互补,实现业态“双向奔涌”,这就要求行业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选择跨界对象,通过有机融合放大自身优势,引领消费热潮;另一方面将推动咖啡赋能更多行业,让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为咖啡文化的载体,通过跨界创新推动新业态、新消费模式的出现。
在王希涵看来,咖啡店是一种生活方式,应该完全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延伸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我们希望尽可能满足便利店、洗衣店等居民的实际需求,合作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王希涵说。
本地咖啡迅速崛起
国产咖啡豆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咖啡店里。瑞幸的云南小柑橘系列、星巴克精选的云南咖啡豆、曼璐与国内护肤品牌联合推出的云南淡酒桂花拿铁,一次又一次加深了消费者对咖啡的乡土印象。
在过去,咖啡几乎被外国品牌所垄断。随着消费需求的蓬勃发展,咖啡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以瑞幸、永普、玉为代表的本土咖啡品牌强势崛起,国人喝咖啡有了更多选择。企业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前10个月,全国咖啡相关企业4.99万家,同比增长72.53%,其中深圳、广州、普洱的咖啡企业存量位列全国前三。
本土咖啡的受关注,离不开其创新的品牌策略。云南是中国咖啡豆种植大省。近年来,普洱咖啡豆逐渐成为许多咖啡豆猎人和买家的热门商品。2021年,“90后”大蒙先后在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租了100多亩地,其中一部分专门用来种植当地的特色咖啡。今年6月,大萌团队研发的“耳边的春天”精品咖啡正式上市。令人惊喜的是,这款咖啡不仅让消费者体验到了高品质咖啡的醇厚口感,还融入了当地独特的民族风情,传达了咖啡与当地文化有机融合的新理念。
熊海峰表示,这反映了咖啡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对于本土咖啡品牌来说,只有在技术、口味、模式上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细分需求。(经济日报记者曾诗阳康琼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