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拉近距离 细节温暖人心 杭州亚残运会志愿者用行动书写“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故事
朱璐(右)和同事在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受访者供图
从被帮助到帮助他人,从残疾运动员到亚残运会志愿者-
以不同的身份回到竞技场
10月24日上午,记者在杭州市残联见到朱伟时,他正在为几天后的杭州亚残运会闭幕式志愿服务练习一些简单的手语问答。22日晚的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当亚残运会开幕式结束,热情和欢呼声随着观众离开体育场而慢慢散去。安静的“大荷花”中间看台,明亮的灯光不时照亮朱鹭的身影。他腿脚看起来有点不方便,但他仔细检查了每一个观众座位。
【/h/】与不久前杭州亚运会田径赛事志愿服务岗相比,朱鹭这次离主火炬塔更近,直线距离只有50米左右,受众更大。虽然服务点面向舞台,视野极佳,但他的目光始终盯着台下是否有人需要帮助。
当中国代表团入场时,朱鹭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梦想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朱对记者说。他是中国残疾人田径运动员。如果不是训练时拉伤了膝盖韧带,错过了亚残运会的选拔,他还有机会站上赛场。“比赛前,吃、住、行都离不开志愿者的服务。虽然这次不能参加比赛,但是我也想参加。作为志愿者,我可以弥补我的遗憾。”朱对说:
朱璐患有先天性脑瘫,从小四肢不协调。初中时,在一次康复训练中,体校老师发现了朱璐的运动潜力。从此,他开始挑战行走困难的跑步。
他每天训练6个小时以上,几乎全年无休。朱鹭练习了16年,日复一日的训练让他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了几枚金牌。
在每一个关于朱鹭的故事里,我们都能读到他顽强的性格和战斗精神。志愿服务也是如此。
今年年初,得知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志愿者招募的消息后,朱璐第一时间报了名。“我是杭州人,应该在家参加这个盛会。”
【/h/】朱伟在杭州亚残运会志愿者服务中,主要负责引导开闭幕式观众坐席。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
开幕式晚上开始,他们下午两点半到达会场。搬材料,确定服务区,然后等待第一波观众入场,朱璐前前后后站了七八个小时。
在责任区,要冷静处理观众的需求,比如座位在哪里,洗手间怎么走,地铁入口怎么走,甚至还有一些外国技术官员的提问,要用外语交流。
“在赛前训练阶段,类似的问题已经排练过很多次了,早就内化于心,就像跑步时的肌肉记忆一样。”朱鹭笑着说。
当被问及下一步的计划时,朱鹭透露,下一个目标是2025年全国残奥会。“再战一次,争取拿金牌。”由于疾病的影响,朱鹭的语速并不快,但当他一字一句说出自己的目标时,却传递出一种独特的力量。
王晓珍夫妇为守门员运动员剪发。受访者供图
听力有障碍的理发师王晓珍为守门员运动员免费理发-
一双巧手剪出美丽人生
杭州亚残运会门球项目启动以来,浙江塘栖门球基地门球馆热闹非凡。离比赛场地不远的地方,王晓珍一直静静地看着比赛,听到中国队一次又一次夺冠的好消息,她真的很高兴。
王晓珍和妻子都是听障人士,在临平区塘栖镇经营一家理发店。一走进店里,就会看到醒目的提醒:“您好!我聋了。你想要什么样的发型?请给我看一下笔而不是字或者发型图片,谢谢!”除了日常运营,从2020年起,夫妻俩空将在业余时间参加当地的志愿活动,包括为正在浙江塘栖门球基地训练的国家队、浙江队和其他省队的门球运动员公开理发。
视障运动员如何有效地与王晓珍沟通,以便得到合适的发型?
王晓珍拿出一张旧纸向记者示意。纸上写着好几种发型,平头、西发、光头、三位头等等。每种发型背后都有一个细分:平头应该是方的还是圆的,还是留得高一点还是低一点?碎发水平是高了还是低了?圆头要留2 mm还是3 mm,还是6 mm还是9 mm?“每次理发前,我都会把这张纸交给随行的工作人员,让他们帮我转告视障运动员。当我选择我的需求时我会知道,然后给我看。”王晓珍用笔而不是语言写作。
此时,王晓珍拿出手机,指了指视频中的男孩,然后指了指自己,露出一副洋洋得意的表情。原来,最近备受网友关注、“突破二次元大关”的运动员胡(视障)的发型来自。
“大部分运动员对发型的要求都比较简单,容易管理。有时候我会根据它们的外观加入一些设计。时间长了,我就有默契了,我知道怎么剪。”王晓珍继续写道。
志愿服务三年后,门球运动员对这对夫妇的球技赞不绝口。这不仅是为了找到有效的沟通方法,更重要的是,王晓珍从未放弃学习。
在这家王晓珍的小理发店里,记者看到柜子里满是她努力的痕迹——第十届法国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美发项目冠军、亚残运会火炬手...这些足以证明这个小而微笑的听障人在自己的赛道上所取得的收获。
王晓珍珍视与守门员运动员的友谊。她认为:“我们彼此理解都不容易,都相信有一技之长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站在更高的舞台上。”
“夏杰”(中)和手语老师在亚残奥村教运动员如何制作纸花。由好友白拍摄
杭州“手语姐姐”志愿服务队-
温柔的指尖发出爱的声音
杭州亚残运会期间,“手语姐姐”是亚残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者,也是赛场上的“小荷花”。在《遇见你的心》的开场表演中,一个视障女孩的独白让大家印象深刻,毛东来就是陪她进行手语表演的“手语姐姐”。
会场外,100多名“手语姐姐”随时待命,为听障人士搭建沟通桥梁。
10月24日,上午9点,谭凤玲准时到达逸夫医院。前晚,一对70多岁的夫妇通过“无障碍服务在线”预约了手语翻译服务。“老人说他最近没睡好,吃得很少,走路都疼……”谭凤玲用手语与老人交流后,准确地将病情告知了主治医生。
在过去的一年里,谭凤玲已经收到了一千多份此类服务的订单。她是杭州“手语姐姐”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服务队成立13年,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62岁。”杭州“手语姐姐”志愿服务队负责人白告诉记者,这是一支“多元”的队伍,有残联系统的手语老师,也有专业手语学校的师生,还有来自社会的志愿者。截至目前,“手语姐姐”已经帮助了3万多名听障人士,志愿者时间超过1万小时。
去年5月,谭凤玲从手语学校毕业,成为一名专业的手语老师。“一开始只是觉得手语优雅帅气,所以高考报了这个专业。”谭凤玲说,来到“手语姐姐”家后,她越来越觉得手语是一种美丽的语言,可以帮助听障人士融入世界。“听力受损的人看起来和健康人没什么区别。他们的需求很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在就医、求职、法律咨询等方面。他们会因为沟通障碍而感到孤独。这也是‘手语姐姐’存在的意义。”谭凤玲说。
陪伴是最长的告白,而对于很多杭州的听障人士来说,“手语姐姐”的陪伴就是一辈子。不久前,志愿者服务队日常工作的“万和温暖咖啡馆”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听障客人。他们来到手语姐姐吕,咨询孩子上学的问题。“我看着他们结婚生子,我妈每次都陪着我。”吕和身边的人说:“一转眼,我们认识十年了,现在也没什么好谈的了。”除了陪伴,“手语姐姐”还会辅助社区,定期开展咖啡师、面包师等课程,帮助更多听障人士掌握技能。
和记者聊起听障这个特殊群体的故事,“手语姐姐”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但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瞬间。事情发生在几天前的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59名听障人士应邀参加。中国代表团入场时,全体突然起立,主动用手语“唱”国歌。许多人的眼睛湿润了。每每回忆起这一幕,做了两年手语姐姐的田美佳都会用灵感和震撼来形容。“虽然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但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都有一颗澎湃的心,都为自己强大的祖国感到骄傲。”
这样的骄傲也得到了回报。在“万和暖咖”,每年从初夏到“十一”,听障烘焙师吴都会准备爱心凉茶,为送餐小哥和环卫工人带来清凉。社区会给老人集体过生日,她也会准备生日蛋糕。每个人都会用手语叫她“夏杰”。翻开《亚运志愿服务手语服务手册》,扉页写着:“用他听得懂的语言与人交流,他会记在心里;但是用他自己的语言,他会记住的。"
这不仅是“手语姐姐”团队的初心,也是一种双向的爱。
宋(右)和同伴在固定支架。受访者供图
黄龙体育中心体育场田赛投掷区志愿者宋—
从20分钟过渡到43秒
梳着马尾辫,大眼睛,小跑着,刚刚打完上午比赛的宋气喘吁吁地出现在记者面前。宋是浙江科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大三学生,也是亚残运会黄龙体育中心体育场的志愿者。
本次亚残运会,宋主要是协助裁判进行相关工作,他的区域是田赛项目的投掷区。在亚残运会上,投掷项目分为坐掷和站掷。坐式投掷需要一个铁支架,运动员用带子固定在支架上进行试掷。宋和同伴们除了与参加坐掷项目的运动员沟通比赛事宜、联系指导人员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运动员固定坐掷支架,让他们在投掷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记者在球场内看到,底部的铁支架呈长方形,短边六孔,长边七孔,中间有一个铁座。座椅由四根粗链条和小孔连接固定。“每个运动员的投掷习惯和角度都不一样。玩之前,他们会和我们沟通他们想要的最佳角度,我们必须尽快完成支架固定。”宋志珍说。
对于固定支架的工作,四个志愿者为一组,每当有选手上场,都要和运动员交流。宋打开一段训练视频,解释道:“支架的固定需要有技巧,这样才能动作迅速,不耽误进度。还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才不会因为受力不均而影响运动员的发挥。”
戴上白色的工作手套,制定出最佳方案,固定好铁链,既考验动手能力,也考验数学。对于这些志愿者来说,这种工作一开始并不容易。宋说,比赛的赛程精确到分钟,这对他们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之前的训练中,每当有空的时候,宋和他的同伴都会来到训练场进行练习。除了他们的手的速度,每个人还会讨论最佳的固定计划。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固定支架的时间从第一次的20分钟缩短到了现在的43秒。现在,宋和他的同伴们的皮肤都晒黑了。虽然他们戴着手套,但他们的手掌也是红色的。不过,这些对宋来说都不算什么。这两天,赛场上的一幕幕让她感动。“身体上的残疾并没有让运动员放弃拼搏,这也激励着我们奋进。”宋志珍说。
康雨欣(右)在休息区等待运动员。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志愿者团队供图
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运动员赛后管理志愿者康雨欣—
我就是那个“抓住”运动员的人
中国计量大学大二学生康雨欣笑称自己是“得奖人”。
杭州亚残运会游泳项目开赛以来,她一直作为志愿者忙碌在场馆运动员赛后管理岗位上。她的志愿服务岗位是为每次比赛的获胜者服务。从赛后运动员进入混合矿区的那一刻,到运动员进入领奖等候区的那一刻,都需要这方面的志愿者一一引导。
为此,康雨欣和朋友们准备了一套标准化的表情流程。“与运动员见面后,告诉他们颁奖的时间,然后向他们表示祝贺,并询问运动员是否需要去热身池放松,并指导他们更换颁奖服装。最重要的是时刻注意时间,随时提醒运动员,确保他们在颁奖前进入等候区。”
对于康雨欣来说,时间是她在志愿服务岗位上需要特别注意的。游泳项目,场馆每天会产生20块左右的金牌,时间安排比较紧。“我们分成四组,每组三人,依次为每个项目的三位获奖运动员服务。一天下来,每个志愿者至少要指导4到5名运动员。”她说,即便如此,有时候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比如游泳比赛,每天晚上都要颁奖。一般大约六场比赛结束后当晚就会颁奖,但志愿者只有四组,也就是说其中的两组需要在为上一场比赛的三名获胜者服务后,继续为第二名负责的运动员服务。康雨欣告诉记者:“亚残运会测试赛期间,有运动员因为赛程紧张而没有及时赶上的情况。不过从游戏正式开始,我们就积累了经验,每天都在查漏补缺,及时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从亚运会到亚残运会,康雨欣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志愿者。由于亚残运会项目多层次,日程会比亚运会更紧凑。每天早上,她和朋友们都会提前查看当天的日程安排,做好计划,根据运动员名单对应运动员的名字和长相。不仅如此,在为残疾运动员服务时,细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引导视障运动员的时候,我们会从运动员的角度引导方向,在陪同期间也要小心翼翼,绝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康雨欣说。
“虽然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但是我很开心。”康雨欣说,在国际综合性比赛中为运动员服务,尤其是获奖运动员与自己分享喜悦的时候,是弥足珍贵的。这种感觉太美妙了。
(记者沈琳颖建蒋晓蓉沈通讯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