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声音、集章、出联名款 邮局越“斜杠”年轻人越“上头”
【/h/]北京中轴线主题文创店,家长和孩子正在加盖中轴线十三枚建筑印章。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谭思静/摄
【/h/]小语音邮局和大学合作开学季,一个同学在做独家音频明信片。受访者供图
大庆邮政信封柜店内,顾客在柜台前准备邮寄给未来的明信片。受访者供图
他们愿意把时间、精力、金钱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希望通过邮活动为自己的爱情增添仪式感。
—————
以前邮局寄信、包裹、汇款、订报纸、买邮票。
今日邮局:跨时空空通信,明信片上“发声音”,邮票上盖邮票,拍照打卡,发起联合基金,跨界卖咖啡...
杨一帆,一名高三学生,在位于戴燕谢杰的大庆邮政信报箱里,给自己的未来写了一封信。地址是“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30号清华大学”,时间选在一年后寄出。“清华大学一直是我的目标,我希望一年后能在那里收到我的信。”
字母不仅可以跨越时间空,正在北京访问的袁满发现,中轴线主题文创店还可以“传音”。她在邮局机器上上传了一张自己和好朋友的照片,很快DIY出了一张专属明信片,扫描明信片上的二维码,记录下想对朋友说的话,盖上日期戳,投入邮箱。
90后的张雅琪每周都会带着她的集邮册去扫街,主题邮局是她去得最多的地方,“因为这里总有最有特色最有创意的邮票”。
邮局越“砍”,年轻人越“架空”。
快节奏的时代发一封充满仪式感的音频信。
大庆邮政信报柜店员陈文强说,“致未来的信”是目前店里最受欢迎的服务项目。写下地址、收信人和具体的收信时间,就可以等信发出去,和未来的自己“对话”了。当然,除了发给自己,也可以发给家人朋友。
大学生余来在安徽黄山黟县旅游时,也发现了一家有类似业务的西递邮局。在邮局里,她写了一封信,讲述了这次旅行的所见所想:“想象一下,三年后的一个普通的日子,我突然收到了一封我可能不记得的信。打开信,仿佛回到了三年前的旅行。多有趣啊!”
想象一下,我的朋友很快就会收到自己的“有声明信片”。袁满说:“我的好朋友独自在英国学习,他很孤独。我想发出我的声音去陪伴她。虽然我们经常在社交软件上聊天,但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她的思念,这也是我们友谊的重要性。”
杭州某科技公司创始人胡孟普很喜欢“邮寄声音”这个概念,于是和中国邮政杭州分公司合作开发了“声音小邮局”。“我生长在‘慢车慢马’的时代,见证了那个时代信件传递的重量。如今,普通信件并没有失去意义。邮政一直在和我们一起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性,对传统的明信片和信件进行更新迭代,重新唤起用户对邮政和邮政文化的兴趣,‘声音小邮局’应运而生。"
不仅仅是在邮局,“带声音的小邮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很多场景。近两年,“语音小邮局”与高校合作开展开学季活动,为学生增添了更多开学典礼感。“为刚离家的大学生,定制一张明信片,输入自己的声音,亲手贴上邮票,盖上邮戳,放入邮箱,向家人报平安,传递信息的同时传递不同的情感。”胡孟普说。
主题邮局让旅游成为“旅行邮件”
张雅琪的父母是邮局工作人员。小时候,她经常呆在邮局里等父母下班。那时候她喜欢看邮局工作人员盖邮戳。她从小到大一直延续着这个爱好,周末经常和朋友出去收章打卡。
她翻开相册,向记者介绍:“这是我用过的第五张相册。这是我上周在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主题邮局盖的章。那里的印章大多以藏品为蓝本,都是藏品中的四大镇馆之宝,分别是翡翠山的岱岳奇观、翡翠屏插的四海腾环、翡翠花熏蒸的香气、翡翠花篮的揽胜……”
每次张雅琪在邮局打出不同主题的邮票时,她总能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她的邮票。“听一起盖章的朋友说年初新开的中轴线主题文创店可以覆盖中轴线上的13栋楼,所以周末就来了!”
中轴线主题文创店里,一个小孩在张雅琪旁边跺脚。她的母亲张静告诉记者,“了解北京中轴线”是孩子们的必修课。趁着周末,带孩子去了中轴线主题文创店,发现中轴线上有印章和文创产品,孩子很喜欢。一边跺脚,一边听店员介绍中轴线沿线建筑的历史文化。
除了中轴线主题文创店,北京乃至全国的主题邮局都是张静带着孩子的频繁打卡点。不仅是张静,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把旅游变成“旅行邮件”。随着社会的发展,邮局也在寻求转型。中国有4万到5万个邮政网点。这么多网点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更好的服务用户?
北京邮政市场部副总经理张双新说:“北京有700多个邮政网点。根据邮局的地域优势,我们将一批网点改造成了主题邮局。保留基本的邮政服务功能,提供特色服务,吸引更多用户,尤其是年轻客户。”
张双新说,现在北京的主题邮局已经形成了“地域优势”,从前门新国潮主题邮局——国家博物馆主题邮局——故宫博物院主题邮局,一条旅游线路可以串起来。“我们还在继续探索主题邮局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游客走进主题邮局能收获什么?中轴线经理任小北告诉记者,最直观的就是能够买到主题邮局的特色文创产品或者邮政产品。任小北说:“在我们店里,关于中轴线的文创产品是最有特色最全的。”
其次,游客可以在主题邮局进行互动体验,收集邮票,打卡拍照。很多主题邮局的内部设计布局都充满了小创意,比如新国潮主题邮局门口的复古邮车,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主题邮局门口以收藏文物为主的特色邮箱...一些邮局也有各种打印机和印刷机,让游客参与邮政联系。
此外,一些主题邮局还会不定期举办专题活动。比如春节期间,中国考古博物馆兰台主题邮局举办“寻龙”活动,让游客在文物上寻龙。为此还特别制作了特别纪念邮票及相关文创产品,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新春祝福。
探索联合基金中年轻人心目中的“邮政文化”。
从初中开始,李小云就迷上了《盗墓笔记》这部小说,成了一个“饭”(盗墓笔记粉丝的昵称,贼和粉丝的谐音是“饭”——记者注)。在网上刷了“音小邮局”和《盗墓笔记》的联名明信片后,他立刻毫不犹豫地下了单。
“我的明信片带着我在六个城市打卡,收集了杭州-吴邪纪念邮票、长白山-张起灵纪念邮票、北京-霍秀秀纪念邮票、广西-王月半纪念邮票、成都-杰陈余纪念邮票、青海-黑眼镜纪念邮票,穿越5671公里终于到了我的手里。”当他将明信片分享到社交媒体时,评论区受到了一群年轻人的追捧。
胡孟普介绍,此次联合捐赠是“声音小邮局”的一次全新尝试。《盗墓笔记》的粉丝非常年轻,与“音小邮局”的主要客户高度重合。“他们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希望通过邮政活动为自己的爱情增添仪式感。”
但是合资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一开始并不了解年轻人真正的心理需求。为了提高效率,我们直接油印了纪念邮票。收到的第一批‘大米’很不满意。大家现在都很反感批量仿制的产品,更喜欢真实的工艺感,希望每一张纪念邮票都是邮政工作人员实实在在盖的。”胡孟普说,“80后、90后除了愿意为合资买单,也希望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找回童年的感觉。盖有邮戳的明信片跨越山海,代表了他们对过去生活方式的怀念。”于是,“声音小邮局”将已经寄出的明信片回收,并根据需要进行改进。
有了这个经验,在后续的活动中,“声音邮局”会准备两种明信片,一种是印刷邮票,一种是需要手工贴的邮票,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应采访对象要求,杨一帆、于来、袁满、李霄云为化名)。
中青报王忠清见习记者谭思静记者蒋晓彬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