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济南老街区,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编者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本。为深入贯彻* * *文化思想,促进文化传承发展,本报从即日起推出“文化中国·行走齐鲁”全媒体报道,记者将陆续探访山东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山川河流、文物古迹、国家级文化公园,展现延续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明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张春宇张艺萌
晚春的济南明府城,泉水微暖,微风穿过杨柳,吹拂着游客的脸庞。4月18日,记者沿着曲水亭街,走过栖凤桥,漫步在济南古城。很多身着汉服的年轻游客都体验过发夹花的造型,成群结队地打卡拍照。
“‘栖凤桥,栖凤街,拜孔子,进官学’,之前在短视频平台看到很多人来栖凤桥打卡,今天带着孩子来这里拿奖。”桥上,一对来自辽宁锦州的夫妇正在给女儿拍照,小女孩手里还拿着刚买的鲁绣扇子。
济南明府城建于明朝洪武四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作为泉城文化文脉的“金名片”,芙蓉街-百花洲、将军庙两大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41.78公顷,省市各级文保建筑144处。为保护泉城历史文脉,济南古城已投资10.5亿元实施零散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百花洲、双钟祠街、芙蓉街等13条老街巷改造工程和状元楼、题壁堂、寿康楼、都城隍庙等4处省级文保建筑的征集修缮。
曲水亭街以西是济南付雪文庙,建于宋熙宁年间。记者在南门广场看到,有一条约半米宽的窄渠,清澈见底。“这是一个清代的古运河遗址。考古学家发现后,我们保留了很短的一段,并将其重新设计为市民和游客的开放通道,让历史和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济南古城保护与发展中心工作人员许说。
走在涌泉胡同和王府池街,红墙青砖白墙交错,别有一番风味。“芙蓉街到百花洲变化真大!旅游工作室、咖啡店、非遗作坊,当年的老济南城也变得时髦起来。”来自四川宜宾的游客赵乐时隔十多年故地重游,被古城的新貌深深打动。
近年来,济南古城积极探索“文旅商”融合发展新路径,紧扣游客消费需求,持续推进特色项目建设,打造全新的沉浸式消费体验,让各地游客在休闲观光消费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东华强子街,彩雕葫芦、花葫芦、核雕、泥塑兔王等四位非遗技艺传承人自发来到这里,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展示自己的非遗传承技艺。
【/h/]1995年后,河南小伙小胡租下古城内的一处老院,设计装修成独具特色的仿古茶叶店,迎接八方来客。
济南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是全国首家位于市中心的工艺工作站。在站内的向群皮影戏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安皮影戏的第五代传承人李娟正在制作皮影戏饰品,为开业做准备。
“我从小就喜欢看皮影戏。现在百花洲有了皮影戏俱乐部,会聚集更多对皮影戏感兴趣的人,一起传承传统技艺。”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戏剧文化传播)专业学生王胜亚说。
沉浸式剧场、文创店、主题院落、非遗工坊...纷纷扎根古城,为文化旅游消费增添新引擎、注入强劲动能。
【/h/]济南古城还充分整合了区域内的各类资源,以历史街巷和泉水为依托,规划建设了两条精品旅游线路,串联起24处历史遗迹和传统院落,将街区与周边的文化遗产建筑、文物古迹、景点连接起来。
“老街、老楼、老景点让城市焕然一新。”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袁表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深入,不仅留住了城市的记忆,也让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散发出融合古今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