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旅游双向奔赴 两国游客越走越亲

cafe1年前默认566

  中新社云南文山9月13日电 (记者 韩帅南)“前几天我在云南丽江旅游时,刚好碰上当地开展民谣演出活动,中国民谣可真好听!”近日,刚刚结束中国云南之旅的越南女孩陈秋玲,在接受电话采访时兴奋地告诉记者。

  中越两国民众毗邻而居,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不只是北京、上海,云南、广西在越南人心目中也都是有名的旅游目的地。”8月31日至9月3日,陈秋玲趁着越南国庆节假期,从越南河内出发,经位于中越边境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的河口口岸入境开启云南之旅。

  由于河口口岸毗邻越南,又拥有高速公路、铁路的便捷交通运输条件,成为许多越南游客开启中国之行的入境口岸。据河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统计,8月31日至9月3日,该口岸入境团队旅游人数达7213人次。其中,8月31日达3835人次,创下单日最高纪录。

  8月31日,旅客在中越边境河口口岸排队办理通关手续。(河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供图)

  “我从河口搭乘高铁到达丽江,非常方便。一路上中国朋友热情地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感谢他们。”说起旅途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陈秋玲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5月,中国铁路部门针对越南游客青睐高铁出行的情况,开行“山水相连—中越友谊号”旅游专列。这是云南针对越南籍游客首次组织开行的旅游专列,可带领游客一路打卡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著名景点。放眼中国,便捷的铁路交通网将各省区的旅游胜地串联在一起,“高铁+旅游”成为吸引越南游客的一张“金名片”。

  据铁路部门统计,截至7月15日,云南的河口北站、红河站今年以来共接待越南入境旅游团639个、旅客10790人次,创历史新高;截至8月19日,河口北站今年已有超1.2万人次的越南籍旅客乘坐动车前往中国各地。

  与此同时,越南丰富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美食文化等也吸引着大批中国游客前往体验。据越南国家旅游局统计,今年前5个月,越南接待国际游客140万人次,其中,中国大陆游客到访量最多,韩国排名第二。

  9月10日,一位游客在位于云南昆明的胡志明故居参观。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今年暑期,云南昆明市民陈昆杰将越南作为自己首次出国旅游的目的地。“云南与越南接壤,而且我从小在昆明就接触到很多越南元素,因此越南让我感到十分亲切。”陈昆杰说,昆明有滇越铁路车站,有胡志明故居,还有由越南友人开设的著名餐厅“南来盛”。

  据了解,今年以来,随着中国南昌至越南芽庄航线复航,西安至越南胡志明市、丽江至胡志明市等直达航线陆续开通,越南成为中国游客出境游的热门选择。此外,在位于云南中越边境的河口口岸、天保口岸,陆路跨境旅游项目也不断涌现。

  “中国游客从天保口岸出境,能很方便地进入越南河江省游玩,感受当地森林风貌,品味越南咖啡。”长期在天保口岸从事导游工作的唐玉敏,既接待越南旅行团,也会带着中国游客赴越南游玩。

  “中越旅游的双向奔赴,可以让两国民众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文化和风俗,增进民间交往,从而带动和加深两国更多方面的合作。”唐玉敏说。(完)

相关文章

2024成都车展演绎车市“冰与火之歌”

2024成都车展演绎车市“冰与火之歌”

  8月30日,2024成都国际车展拉开帷幕,有近130家参展企业集中亮相,展出车辆超1600台,展会规模也再创新高。   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看车、选车,本届成都车展上,众多展台推出打卡兑奖品、...

在边境村相互成就、相互奔赴

  喜欢摄影的大萌将那些把五颜六色鲜花当耳环、满脸灿烂笑容的阿婆,以漫画形象印在咖啡包装袋上。他把这称为“影像助农”,要让人们看见“食物背后那些活色生香的人”。这些生活在云南边境村的人们,为自己的社...

中国的城市正在国际上扩大“朋友圈”

中国的城市正在国际上扩大“朋友圈”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桂井村,中老铁路上的火车。视觉中国供图   1月2日,一列载满新鲜果蔬的列车从昆明王家营西站出发,前往老挝。   这标志着自2021年12月3日全线开通运营以来,中老铁路货物...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新质迸发”助“高位攀登” ——“创新之城”经济高质量发展观察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新质迸发”助“高位攀登” ——“创新之城”经济高质量发展观察

【/h/]面对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和复杂的经济周期,深圳今年走出了“高攀”的上升曲线。记者走访“创新之城”发现,新的优质生产力加速孵化,高水平开放持续扩大,经济热度持续升温,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展现出勃勃...

向“新”而行 见证中国品牌力量

向“新”而行 见证中国品牌力量

【/h/]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企业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从2017年开始,中国将每年的5月10日定为“中国品牌日”。今年5月10日至14日,第八届中国品牌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50...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各地夜校助力青年自我提升

  作为一种利用晚上非工作时间进行再教育的教学模式,夜校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受到许多年轻人的欢迎。后来,随着高校扩招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地夜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夜校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