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一修 一座“青春之城”破解文物建筑保护难题

cafe11个月前默认279

  岐城活化社的6名创始人举办了一场复古骑行活动。受访者供图

茶西西园闸门修缮后。广东省中山市文物局供图

  岐城活化社参与活化的小榄新市社区乡史馆。受访者供图

  南塘简氏大宗祠一进右侧青云巷门扇正立面油漆施工前后。广东省中山市文物局供图

  广东省中山市,一批文物建筑“老病号”在两年间被逐一“治愈”:村民用于议事、集会的南塘简氏大宗祠“敬修堂”不再漏雨,饱受岁月侵蚀的清代建筑茶西西园闸门重焕光彩,抗战时期作为联络点和交通站的白鸽队队部旧址“治”好了墙面、楼梯、屋顶的多处“顽疾”……这些建筑“健康危机”的解除,得益于中山的文物“岁修制度全覆盖”。

  2023年,中山在广东省率先出台《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岁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同年,补助首批不可移动文物岁修日常保养维护项目共188个,实施184个,目前已经全部完成。日前,中山市文物局“‘岁修制度’实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全覆盖”项目获评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密切相关。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山,这片创新推行文物“岁修”制度的热土上,让已康复的文物建筑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变成一件全民关注的要紧事。

  为文化遗产“养生” 以防“小病”拖成“大病”

  在位于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五星白庙东五巷20号碉楼,吴家仲见到了一座文物建筑自然老去的模样:经历常年风雨,二楼大厅天花板受潮霉烂,大面积长出青苔,伴有墙面渗水、开裂;屋内电线残旧,长期裸露;楼梯和木家具受到白蚁蛀蚀的困扰。对于住在楼里的一对年迈夫妇而言,比起一段历史的慢慢隐退,更要直面的问题是安全隐患。

  吴家仲是火炬开发区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区内登记的105处文物,他和同事每年要巡查4次。他像一名家庭医生,熟悉每一位文物建筑“老者”身上的“疾病”。2023年,他为包括这座碉楼在内的40多处文物申请到了岁修资金,以“对症下药”。

  “岁修”是我国古代长期形成的建筑养护传统。2016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重视岁修,减少大修”。2019年,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提交提案,建议设立完善文化遗产建筑“岁修”制度,在他看来,可以通过保养维护来使古建筑保持良好状态。

  当前,一些文物保护工程进入“轻保养重修缮”的误区,小毛病不能及时修补,直至拖到大修,很容易陷入“修缮-再破败-再修缮”的怪圈。因此,推行文物“岁修”首先意味着理念的转型:让文物修缮成为一项日常“体检”工作,而非等“小病拖成大病”后再“抢救性”修缮。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山市文物局)文化遗产科科长吴荣超解释:“不可移动文物‘岁修制度’全覆盖是预防性保护,是花小钱办大事,不是让文物焕然一新,而是延年益寿。”

  2023年,中山在广东省率先实施不可移动文物岁修制度全覆盖,设立不可移动文物岁修补助资金,针对全市所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工程单个预算总额在5万元以下的日常保养维护项目,进行全覆盖全额补助。

  文物修缮一视同仁 覆盖“低级别”与“非国有”

  中山文物“岁修”制度,还试图解决不可移动文物修缮领域长久困扰的一大难题,那就是让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资源中相对“沉默”的、数量庞大的低级别文物得到了重视。吴荣超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中山市尚未核定公布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多、保护难度大,以往文物属地镇街通常将有限的资金优先保护价值高的文物,较少用于低级别文物“小病害”治理,使得这些安全隐患难以根治、长期存在。

  中山市文物局曾为岁修资金出台的管理办法发布解读,其中指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省财政厅落实资金补助,另有38处不可移动文物由市级财政预算单位管理使用,这些都不纳入岁修资金补助范围。

  吴家仲认为,“岁修制度全覆盖”有效破解了低级别非国有产权文物建筑的保护困境。包括五星白庙东五巷20号碉楼、江尾头中街八巷7号碉楼等一批私人产权文物建筑在内,这些私有产权民居类文物建筑,有的无人居住、产权人认为没必要修缮,有的则是产权人、代管人无力承担修缮费用。岁修制度全覆盖实施以来,文物等级、产权归属等阻碍,得以打破。

  随着岁修工作的开展,文物背后那些尘封已久的中山往事被再度揭开。南朗街道榄边村中,始建于清雍正元年的南塘简氏大宗祠,迎来时隔20多年的修缮,恢复了从前的人气,村民把各项活动搬回了老祠堂。

  位于南朗关塘村的白鸽队队部旧址,这座建于20世纪初、中西合璧的4层碉楼因年久失修,房顶漏水、墙面斑驳,南朗街道利用岁修资金粉刷墙面、楼梯,对屋顶进行补漏。曾经,这里是中山抗日游击大队的重要交通站,交通员每天或翻山越岭、或撑着小艇,隐秘地在伶仃洋到岐水间来回穿梭,打通中山到五邑、顺德乃至东江的通信道路。今年夏天,一批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来到旧址参观学习,他们计划设计白鸽队钥匙扣等文创产品,让红色精神赓续传承。

  不是“为修而修” “青春之城”让文物建筑重获生命力

  吴荣超对2023年的热播剧《青春之城》印象深刻,这部剧曾在中山取景,企业智慧生产场景、深中通道建设现场等纷纷在剧中出现。他认为,中山本就是一座“青春之城”。根据2021年《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山市15岁至59岁人口占比75.44%,在广东排名第三,是广东“最青春”的城市之一。

  同时,中山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居住在此的年轻人对文物保护的呼声空前高涨。“年轻人对文物的认知度比十几年前更高了。”吴荣超介绍,在中山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方面,年轻人自发参与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山现有已认定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共5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476处。吴荣超透露,为了进一步落实岁修制度,他们要继续努力创新,在保护好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文物活化利用好,更好地发挥存史育人、文化地标的作用。

  吴荣超说:“我们修文物的目的不是‘为修而修’,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我们更加希望修好的地方能尽量活化使用起来。南方雨水比较多,旧房子如果没人用,修好之后很快就容易又破败。房子有人住,也能够赋予它新的文化生命力。”

  “很多年轻人在文物建筑边开咖啡屋、书店,打造成年轻人聚集、交流的公共文化空间。”吴荣超认为,文物建筑的活化也为年轻人创业提供了新机会。

  例如,沙涌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缮活化后,几名澳门青年回乡创业,在街区开了一家南洋风格融合本土元素的“弗马咖啡”,推门而出便是沙涌学校香山书房园区的美景。还有一家名为“囍楼”的咖啡店,藏身于中山东区街道库充村密集的24座碉楼之一,经过修复、改造,既保留了原有建筑特色,又引进了现代时尚元素。而在库充村的其他碉楼内,同样别有洞天。

  青春妙手“活化”历史建筑 让“旧瓶”装“新酒”

  “库充是中山市区典型的城中村,聚集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周边有团益学校供外来子弟读书。”团中山**宣传部部长赵明宇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里的碉楼主要兴建于民国时期,是村民为了防御盗贼抢劫而集资兴建的,先前较多闲置或出租,有待活化。

  2018年,蒲公英公益服务中心公益项目总监冯雪燕偶然来到库充中街2号碉楼,当时碉楼内部因长久失修,整体比较疏忽和粗陋,她动了改造、盘活碉楼的念头。后来,团中山**联合中山市东区街道团工委和青年社会组织等,共同建设“阳光之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体验式教育基地,由蒲公英公益服务中心运营,又于2023年转型升级,联动周边5个阵地,共同打造“矩阵集群”。

  在“修旧如旧”的理念下,碉楼保留原有形态,通过“囍楼”的木质楼梯走上二楼,就来到了“阳光之家”禁毒剧本杀沉浸式体验馆,民国风格的木质梳妆台上摆放着需要解读的线索。该矩阵集群还包含了就业创业实训阵地、青少年健康成长书屋、重点青少年社会融入帮扶驿站、库充侨乡村史馆等。

  “100年前我们用碉楼抵御匪患,100年后我们用碉楼守护青少年成长。”赵明宇介绍,在带领青少年开展体验活动的过程中,也是把他们带入文化场馆,让他们在远离违法犯罪的同时,沉浸式感受本土文化。

  让“旧瓶”装“新酒”,中山市岐城老旧建筑活化社(以下简称“岐城活化社”)成立10年以来,一直在做这件事。2011年,中山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时,留学归来的欧阳洁还在中山市规划设计院工作。参与了申报工作的她发现,中山的历史文化相当丰富,但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很多市民都不知道,中小学也没有本土历史文化相关的课程,所以希望作为学校课程的补充,向市民宣传推广中山历史文化相关知识。”2014年,她和当时5个志同道合的同事利用业余时间联合发起成立岐城活化社。

  “‘活化’就是通过适当改造,让一些曾经荒废的老建筑重新使用起来。”欧阳洁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岐城活化社曾参与小榄民俗博物馆、小榄新市社区乡史馆等老旧建筑的活化工作,前者原是中山最早的完全西医医院“同寅医院”,有100多年的历史。他们参与的几处建筑活化,除了对建筑的修复以外,还包含活化后的功能利用策划,策展等。

  在岐城活化社举办过的活动中,欧阳洁最喜欢的是“复古骑行”。她们带着中山市民们穿上具有年代感的衣服,从岐城区中心的孙中山纪念堂出发,骑单车行驶于旧城建筑之间。在她看来,“活动参与者年龄跨度很大,从几岁到70多岁。可见,有多少热爱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人!”

  陈宇龙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

相关文章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新质迸发”助“高位攀登” ——“创新之城”经济高质量发展观察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新质迸发”助“高位攀登” ——“创新之城”经济高质量发展观察

【/h/]面对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和复杂的经济周期,深圳今年走出了“高攀”的上升曲线。记者走访“创新之城”发现,新的优质生产力加速孵化,高水平开放持续扩大,经济热度持续升温,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展现出勃勃...

中非合作论坛·高端访谈|“想要吸引鸟儿进来,先要筑巢”——埃塞前总理谈埃中合作如何助力埃塞发展

中非合作论坛·高端访谈|“想要吸引鸟儿进来,先要筑巢”——埃塞前总理谈埃中合作如何助力埃塞发展

  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9月8日电 高端访谈|“想要吸引鸟儿进来,先要筑巢”——埃塞前**谈埃中合作如何助力埃塞发展   新华社记者刘方强   8月30日,埃塞俄比亚前**海尔马里亚姆在首都亚的斯亚...

借口“中国挑战”,美空军部长警告称“我们没有时间了!”

借口“中国挑战”,美空军部长警告称“我们没有时间了!”

  近年来五角大楼高层在国会的发言中,如果不提到“中国威胁”,似乎就不会说话了。美国《星条旗报》9日称,美国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警告国会议员称,近年来,美国政客一再就预算讨价还价,经常拖延军方新武...

“好客山东”10地市农产品亮相“青耘中国”直播间

  “骁珉,我要出道题考考你,‘晶莹雪抱碧琳琅,紫玉流油急待尝。还未入唇神已醉,心融乃蛋满城香。’这描写的是什么美食?屏幕前的观众也可以把答案打在公屏上!”   直播一开始,“青耘中国”主播张维恒旭...

小县城跑赢大都市!旅游“出圈秘籍”是啥?

【/h/]今年五一假期大家都去哪了?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数据,国内旅游人数为2.95亿人次。除了大都市和著名景区,县城正成为旅行的“新宠”。【/h/]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五一小长假期间,四线及以下...

贵阳一布依族古村聘请“新乡贤” 艺术家引路 古村落发展“庭院经济”

贵阳一布依族古村聘请“新乡贤” 艺术家引路 古村落发展“庭院经济”

  1月29日一早,当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贵州省贵阳市石板镇镇山村时,谷佳骏刚点上壁炉,火苗在炉灶里跳跃,房梁上悬挂的纸燕随着热气飘动起来。屋外,一只白猫翘着尾巴在矮墙上散步。   几年前,摄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