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金声|咖啡香裹着稻麦香,乡村咖啡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我们去乡下喝咖啡吧!“乡村+咖啡”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在浙江安吉县,有300多家咖啡馆,密度超过一些大城市。绿色的茶园和层层稻田是乡村咖啡馆的风景墙。端午假期,安吉成为长三角地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在北京怀柔区,乡村咖啡已经成为民宿的标配。逛雁栖湖,爬慕田峪长城,品农家美食,喝乡村咖啡,乡村游有了新的体验。
海南省定安县,在农家水塔下捧着一杯咖啡,听着潺潺流水,看着树影婆娑,“水塔咖啡”的牌子不断擦亮,撬动着露营、科研、摘果,游客络绎不绝。
大米和小麦包裹着咖啡的香味吹遍了田野。“咖啡+”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业态。美团发布的《2024年县域咖啡新业态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月,全国县域咖啡累计订单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322.26%,较2023年同期增长136.37%。乡村咖啡火了。背后是什么?
供需精准对接。
从需求方看,在乡村喝咖啡,不同于喧嚣城市的田园风光,也是无家可归者深深的乡愁。从聚集热点到热衷小众目的地,从暴力打卡到沉浸式体验,乡村咖啡频频出圈,蕴含着文化旅游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新需求催生新机遇,县域旅游、乡村旅游释放消费新活力。
从供给端看,乡村咖啡从田间生长,背后是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文旅融合越来越紧密。旅游产品供给更加多样,消费场景更加丰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品质化的旅游需求,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供给创造需求,需求拉动供给。从乡村场景看内需潜力,乡村旅游持续升温,县域旅游市场火爆,为文化旅游市场推波助澜,助力消费市场呈现持续复苏态势。端午小长假期间,周边游和短途游非常受欢迎,县域旅游依然火爆。同程旅游平台数据显示,端午小长假火车票开通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前往周边小城市,尤其是县级城市的订票人气比平时增长了两倍多。
城市和农村是双向的。
美丽的乡村令人向往。咖啡是“门票”,风景是商品,从树屋到山丘,从瀑布到矿山,从农房到田野,农村生态环境的“绿色含量”增加了农村咖啡新业态的“含金量”。
四川德阳市高怀村硬化了村道,刷新了农房,清理了垃圾。这个贫困村已经开了20多家咖啡店。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改造旧房,翻新臭水塘,打造“乡村旅游+咖啡研究”新业态。
目前,中国铁路已覆盖全国81%的县;国家A级旅游景区县覆盖率从2012年的73%提高到2023年的93%。乡村建设和治理扎实推进,乡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为县域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城乡经济循环更加顺畅。
咖啡馆作为现代城市生活的标志之一,已经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景观。游客来农村打卡,企业家扎根农村,资本、人才、管理等要素从城市流向农村。城乡互动更加紧密,将推动县域旅游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有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全面乡村振兴。
在浙江绍兴上虞区青山村,一位乡村大妈变身咖啡师,在农民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在陕西省Xi鄠邑区鲤鱼口村,全村游客突破40万人次,村集体年经济收入达52.6万元。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一杯咖啡折射出农村生活的新变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新前景。乡村咖啡是“热一阵子”,但一定是“永远热”。
因地制宜促进发展。再好的新行业,我们也不能一哄而上。同样是乡村咖啡,有的是基于种植优势,打造种植、旅游全产业链;有的靠旅游资源卖风景、卖生态;有的依靠区域优势吸引城市客流。只有立足特色资源,拓展农业的各种功能,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才能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精准施策补短板。必须正视的是,城乡差距依然存在,道路狭窄、停车难、景点配套差等问题成为制约县域旅游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短板也有潜力。“四好农村路”建设继续扎实推进,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得到加强,数字乡村建设继续实施。今年一季度,已有61.4万个县级农村建设项目入库,落实项目资金2507.4亿元。
一杯咖啡,结合了一、二、三产业,连接了城市和乡村。城乡一体、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必将为更多新业态在该领域茁壮成长提供坚实支撑,凸显国内周期的强大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