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研究大学生:我们为什么熬夜
【/h/]你属于哪种熬夜类型?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h/]一提起大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20级本科生李一帆立刻回忆起无数个熬夜的疯狂夜晚:一天的学习结束后,他会从晚上9点排练到凌晨1点,“一些学生会睡在剧团的沙发上”。随着身体状况濒临崩溃,李一帆意识到他的睡眠和健康似乎被无形的手“剥夺”了。
【/h/]社会与人口学院2020级本科生马睿思也有类似经历。大学经常让她觉得时间不够用。与高中相比,她周围的人都睡得越来越晚。“高中比较忙,大家可以规律作息。现在我大四了,按理说学业负担最重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但有时候凌晨两三点,宿舍里都没人睡觉。”
【/h/]今年3月21日是第24个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研究会近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参与调研的人群中,00后成为熬夜主力军,平均睡眠时间为0:33;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52%的人在凌晨0点至2点入睡,19%的人在凌晨2点以后入睡。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志立在阅读白皮书时表示,年轻人普遍面临晚睡晚起等睡眠问题。
【/h/]“为什么大学生在太阳永不落山的时候还要熬夜?”带着这个疑问,2021年,四位00后大学生马瑞思、李一帆、雷燕琪和杨新荣组成小组,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创想杯”青少年科研竞赛。他们对大学生熬夜的定性研究获得了这个特殊群体的特别奖。
【/h/]这群00后大学生试图从时间社会学的角度解读大学生熬夜的真实生活图景。
【/h/]你属于哪种熬夜类型?
【/h/]在研究中,团队成员采访了来自9所大学、21个不同专业的26名大学生(包括6名预采访者),每个人都有长期熬夜的习惯。
【/h/]同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一位女生提到,设计的专业工作需要完整而漫长的创作时间,白天的时间很容易被课程和琐事切割成碎片。“有时完成一个大作业需要10个小时。课程安排和生活节奏使得白天很难进行连续创作,所以这样的活动往往安排在晚上。”
【/h/]这种类型的熬夜被马瑞思总结为“劳动型熬夜”。马瑞思总结了三种熬夜类型,即“劳动型”、“自由型”和“虚无型”。
【/h/]“加班”的学生经常要在晚上战斗,因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在白天没有完成。对他们来说,身体需求可以被“改造”和“干预”,健康可以被“牺牲”,例如通过喝咖啡来保持清醒。一位经常熬夜学习的采访者提到“熬夜是为了用现在的健康换取未来”。马瑞思回忆说,他周围的一些学生在最后一周连续几天没有睡觉。“他觉得他必须尽一切可能在期末取得最高分,即使牺牲健康和睡眠也在所不惜。”
【/h/]“自由熬夜”指的是利用夜晚来获得对时间的控制。“一些受访者觉得他们白天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和放松,晚上变成了释放压力和创造生活体验的时间,比如做兼职酒保、排练戏剧和深夜去酒吧蹦迪。他们不睡觉的行为是为了对抗传统的时间安排,争取时间上的‘自主’。”
【/h/]“虚无的熬夜”与以上两种不同。这类学生没有什么可忙的,不是生理性失眠,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将在虚无的状态中度过夜晚。这类日间睡眠者不想睡觉,这也与他们感到‘白天时间被剥夺’的‘不适’有关。”马瑞思说。
【/h/]“这三类受访者往往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面临着‘时间荒’,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马瑞思表示,在现实生活中,这三种类型的熬夜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熬夜本质上是时间问题。”
熬夜背后的时间短缺
【/h/]就读于武汉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大三年级的李欣发现,自上大学时起,他很少在凌晨两点前睡觉。如果第二天没有课,睡到中午是正常的。
【/h/]“我熬夜的心态是:我知道它是毒药,但我还是忍不住喝下去。”李欣将他熬夜归因于他缺乏“自制力”以及无法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工作。“如果你能完成白天应该做的事情,你就不会熬夜。”
【/h/]在研究和设计过程中,李一帆和他的团队成员将“熬夜”定义为“在应该睡觉的时候保持清醒的正常生活方式”,并试图区分“主动熬夜”和“被动熬夜”,因此他们查阅了许多文献。
【/h/]但随着团队面试的深入,他们逐渐发现这种区分毫无意义。“你无法判断一个人熬夜工作是主动还是被动。”
【/h/]在后续研究中,他们试图将每个人的时间安排理解为“完全活跃”。每个人都有权在任何时候决定自己生活的安排。
【/h/]李一帆画了一个模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社会角色,每个社会角色都会带来一些事件,比如成为一个需要学习的学生和成为一个可能需要照顾父母的孩子。“我们可以将这些事件视为相互挤压并分割生活时间的泡沫。”
【/h/]在李一帆看来,每个人都有100%的主动权。熬夜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互相挤压,把事情挤到晚上,而那些坚持熬夜的大学生拒绝“戳破一些泡沫”。
【/h/]“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生活节奏的加快。”马睿思表示,研究发现,在社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外部环境和氛围也导致了时间的短缺,压缩甚至放弃睡眠成为大学生应对“时间短缺”的手段之一。
【/h/]年轻人往往认为自己有更多的“健康资本”。
【/h/]在采访过程中,不止一位受访者告诉马瑞思,他选择熬夜是因为现在完成这件事比熬夜带来的伤害更重要。“熬夜能给我带来时间和效率”。
【/h/]小组研究发现,每个人对健康的感知和衡量是不同的。看到健康信息后,有些同学会反思“我真的熬不了夜了,必须马上调整”;有些学生觉得看这些信息只会增加压力,“让我熬夜更痛苦”;一些学生试图反驳:“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因为白天的阳光会影响心脏中钠和钾的水平。然后我白天就在家睡觉不出门,也晒不到阳光。”
【/h/]“有些人熬夜是因为他们对睡眠不够了解,他们认为只要睡眠充足,几点睡觉都无所谓。”马瑞思发现,年轻人往往认为自己拥有更多“健康资本”。
但是李一帆已经深深感受到了熬夜的后果。在大三最忙的时候,李一帆经常连续几个晚上不睡觉,这导致他在一年内发了三次高烧,每次持续三四天,但无法找到具体的传染源。“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连续几天不睡觉很容易在我体内引发一场炎症风暴。”
【/h/]“熬了一夜,身体的感觉是最真实的。”现在李一帆对熬夜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我现在有一个底线:睡眠时间不能少于6小时。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不这样做,我可能会在这个周末再次去医院输液。我现在更清楚时机了。”
【/h/]如何找到时间操控的自主性?
【/h/]获奖后,该小组多次受邀分享获奖结果。社会学领域的许多教师认为这种研究视角非常新颖——他们没有苛求每个人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责任,而是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独立控制时间,这种时间控制的自主权是如何一步步丧失的,以及我们是否有可能重新获得这种自主权。
【/h/]团队成员还应邀参加了学校教务处的讨论,并根据研究结果为学校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当时他们提了两个建议:一个建议本科生宿舍晚上断电,另一个建议浴室洗澡时间不要限制。李一帆说他们想打破学校规定的常规。“当一个主体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较少时,他可能会在生活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性,并在生活中感到不那么被动。”。同时,那些选择在熄灯后继续学习的学生可以不再为寻找合适的自习场所而挣扎,也可以减少晚上外出的风险。
【/h/]去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综合保障部官方微信官方账号发布推文称,结合前期调研、公寓改造、电路改造等工作,将对本科生宿舍实行夜间不间断断电,即夜间熄灯但电源插座正常供电。马瑞思说,团队成员都很“惊讶”。
【/h/]“完成研究后,我发现自己更愿意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时间表,以及每件事给我带来了什么样的社会角色。”李一帆发现,当人们充分意识到这些时,他们会发现一些社会角色或活动没有自己也可以继续进行,没有必要给他们那么多时间。“你可以主动控制自己的时间,然后决定是否熬夜。”
【/h/]“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熬夜实际上是年轻人在外部环境和内在价值观的双重作用下做出的选择,它需要在外部和内部进行‘协商’。”马瑞思说,完成调研后,她更能理解那些选择熬夜的同龄人。
【/h/]“要想改变熬夜现状,不仅需要加强年轻人的健康意识,加强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引导年轻人的价值选择,还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外部调整,比如最后一周不要把考试安排得太紧,减少被迫熬夜的情况。”马瑞思说。
【/h/](应受访者要求,李欣为化名)
【/h/]中青报王忠清记者于冰月沈杰群实习生刘奕君来源:中国青年报